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教育文档资料.doc

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教育文档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2013年修订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教学目的从原来的“三个选择”修改为“四个选择”,即通过对国史国情的了解,“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并探讨其解决途径,对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四个选择”在《纲要》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四个选择”在《纲要》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思维逻辑的困境 《纲要》课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正确性。但是,从主体的一般思维逻辑来说,选择一个新事物的过程是:了解――接受――选择。那么,作为“四个选择”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否对自己的选择对象了解了呢?如果作为选择主体的人民群众还不了解其选择对象,我们又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所做出的“四个选择”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必然产生的疑惑,也是影响该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当时的人民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显然答. 案是否定的。别说在当时的人民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知道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没搞清楚的。邓小平在总结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基于以上思维逻辑,人民群众又怎么可能选择自己不知道的那个主义,走上自己不认识的道路呢?可事实是,人民确实选择了这个主义,走上了这条道路。那么是我们的思维逻辑有问题吗?显然也不是,一个正常的选择和接受的前提必然是选择主体对其所选择对象有所了解。要解决这个逻辑思维的困境,显然单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讲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和建设过程是远远不够的。 (二)学时不足的困境 许多高校都把《纲要》课程放在第一学期讲授。而新生军事训练就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实际上课的时间不到30学时,再去掉2个学时的复习时间,能够用来讲授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所讲授的内容差别很大:有的讲授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似乎这就可以阐明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有的则讲授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以此阐明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甚至有的高校只讲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或更早一些时间,可以看出,如果,就连“三或是更早时间的话,别说领会“四个选择”1945只是讲到. 个选择”都没讲明白。如果“第四个选择”,即选择改革开放在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提及,那么,2013版教材修订之意义又何在呢?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纲要》的授课基本就是讲到1945年,虽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是讲授到1949年,但考核的内容只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基本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讲授到抗战胜利,而有部分老师则直接就将其当成了近代史讲授了,把讲授的重点都放在了前三章,结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辛亥革命之前。明知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根本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为何这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还要如此实施教学工作呢?理由很简单,解放战争之后的一些内容在另一门思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有所涉及,虽然《概论》课程中确有部分内容重复,但是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对内容阐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真正造成这种不规范的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时的严重不足。 (三)课程安排顺序上的逻辑困境 把《纲要》安排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课,除上述所提到的学时不足之外,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课程内容讲述上的顺序逻辑问题。要想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做出了“四个选择”,首先就得让他们对“四个选择”的内容有所了解。可问题是,讲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中进行的,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概论》课中进行的。在开设《纲要》课程之前,虽然不一定要了解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但至少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因此,作为一门政治课而不是作为历史课开设的《纲要》课程,《原理》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其先修课程。如果把《纲要》安排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那么《原理》又该放在什么时候开设呢?更何况由于学时不足的问题,《原理》基本上都会放在新生第二学期才开课。这样的一种课程安排的逻辑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