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史學方法」講義 進度:第十一講 主題:質性研究(下) 授課教師:吳政憲 開課年級:歷史二(必修) 孔恩的「典範」概念(paradigm) 某一社群對議提形成的專業意見,經年累月互動,典範就產生了,而該社群也視典範為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被研究者視為平常狀態之意)。例如伽利略的太陽中心說對地球中心說的挑戰,歷經多年,新的典範才形成。 本體論 最根本的研究精神,「什麼是真的?」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被教育、強迫認識、定義什麼是真的而不自知(如活在洞穴中相信晃動影子是神) 本體論在提醒研究者反省本身的盲目與偏見,交代分析的重心為何? 認識論 研究者須交代如何「認定知識」?從那取得知識?形成知識? 主觀與客觀對認識的定義不同,南轅北轍。 方法論 「定律型」知識:以統計等方法驗證因果關係 「詮釋型」知識:以實地勘察進行研究工作 實證主義:任何事都要可以被證明 14世紀前,社會相信黑死病是上帝的懲罰,故實證主義旨在排除茫目迷信與權威崇拜。 以實際經驗來證明的「實證主義」發展到17世紀演變為對測量的追求,成為實證主義奉為圭臬的準則。不能被測量的等同不科學,不科學就不值得去研究。 能用數學及因果邏輯的方式去呈現與測量,才是「真」知識。 同樣操作條件下,重覆若干次仍得到同樣的結果,這個過程-結果便是定律與真理。 詮釋主義:我們不能證明,只能說明 最早出自於《聖經》的訓詁(古)之學,重新詮釋並還原《聖經》的原義。 詮釋學派認為世間上沒有絕對客觀與理性,社會現象是經過一群主觀的人互動而產生的結果。人一生下來就受許多主觀影響,因此與其驗證那些「理性」,不如深入人的內心,去描述在某一社會中人所感受到的問題與產生的非理性行為。如愛與恨,正是難以量化的概念,也是真正的「社會科學」。 透過人,才能瞭解人們所處的情境、使用語氣、體會互動,才能產生真正的知識。 實證主義下的研究者就像一部影片的「觀眾」,而詮釋主義下的研究者還可以參與,深刻描述被研究者的經驗,心靈產生的結果,讓真相大白。故詮釋主義的研究常是「個案研究」,或被稱為「深厚記述法」。 詮釋研究曠日廢時,若取巧草率,往往曝露短處與無知。而且研究過程中要提醒自己不要滲入太強的主觀(以免因同情變成被研究群體的一份子),避免「資料厭食症」(史料越多越好,但資料越多,往往又不知從何下手)。 懂得太多,寫不出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批判理論主義(Critical Rationalism)。 批判被研究者所處社會情境中,有何無形的意識型態控制。 電影駭客任務中機器人控制人類的matrix系統與提供的虛擬情境,讓人類不知何者為真實 觀察敏銳、筆鋒犀利,才不致隔靴騷養,讓讀者看到事物背後那原本「看不見的控制」機制。 三段因果層次:父子為何長得很像? 第一層(經驗領域,看外表):這是一連串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的感受,,看到的是表相與浮光掠影 第二層(真確領域,看脈絡):看到眾多事件形成的模式,尋找共同的脈絡。 第三層(真實領域,看基因):找到底層機制的結構。 質性與量化研究是否可合用? 以量輔質,以質衝量(發表篇數) 合而為一難度很高。因為牽涉到兩種學派對社會現象的認知不同,對因果關係假設不同,對「嚴謹」定義不同,及對最後研究成果期待不同,加上研究者自我期許不同。加上大部份研究者終生只受某種哲學觀的訓練,故不合其思維的方法與做法,可能不見容於這些研究者中。 七項評估質性研究的原則 擁抱詮釋學傳統(見山不是山的功力):文字表述在當時情境中是否反覆觀照個別意義與整體意義上的聯結,而不是一五一十的報導與照本宣科。 凸顯情境的影響力:是否把人、事件與動態情境聯結,並把研究主題交代清楚,不致看到片斷而忽視整體。 說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研究者與史料交互主觀的過程,並交代如何處理交互主觀的問題 說明分析的角度與推理方式:選一個有精彩內容的「視角」,並讓讀者欣賞,使看不見的現象化為看得見的創見。 辯證式推理方法:研究者要不斷與自己對話,與理論對話,與史料對話。隨著史料的解讀整理,研究者可能發現原先不重要的問題變得很重要。 多方的詮釋:研究一個主題時,考量多方的意見與想法。 於不疑之處有疑:如何將搜集史料化為對社會現象的體會,並告訴讀者社會現象背後的意義。問題背後最底層的運作機制是什麼? 三項評估質性研究的標準 真實度:透過研究情節的安排,讓讀者有重回現場的感覺,故文章要有可讀性,行文必須流暢(偏偏一般研究者的方法論都優於寫作技巧),方法有所交代,任作品不僅真實,也使一般人也能看得懂。 合理度:最高境界是讓讀者感到有點熟悉、又有點驚奇,令讀者感到此個案與他們切身工作相關,可是又沒聽過,如此就可以誘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期許新發現的呼之欲出。 批判度:要求研究反思,提出大哉之問。避免象牙塔內的獨白

文档评论(0)

3344483c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