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6)(含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语文中考 阅读 100 天 第 17 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①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② 回乐峰 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 公元 646 年 (贞观二十年) ,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 “受 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②回乐峰:回乐县的山峰。 ② 1. 根据诗歌意思说说 “回乐峰 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写出了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答: 【答案】比喻,写出了边塞寒冷、悲凉的环境。 【解析】前两句的意思是 回乐峰前的沙地像白雪, 受降城外的月光像寒霜。 不知道哪里响 起了笛声, 出征的战士通宵遥望家乡。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营造了一 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2. 仔细体会前两句,说说诗人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 ,把“月” (光)比喻成“霜”? 【答案】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 此运笔, 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 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 情景 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解析】诗人是借助“似雪” “如霜”的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情景交融, 生发出思乡情愫。 3.试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愁。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 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 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 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解析】根据后两句的意思:军营中的征夫们,听到如此动情的思乡小调, 恐怕这一夜谁都 不能安睡, 谁都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呆呆地望着吧。 可知此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 愁。 二、文言文阅读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 “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 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 “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 而怒曰: “何不早言?”曰: “我道君性急,果然。 ” 4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裳尾为 火所烧 为: ②欲 言恐君性急 欲: . . ③不言又恐 伤君 恐:

文档评论(0)

ey87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