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发展简史.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 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 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 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 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各历史时期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秦汉以前―秦汉时期) 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城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 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 “龋” (龋齿)、“蟲” (寄生虫病)。远在春秋 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 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 “婴 儿病痫”、 “婴儿痕”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 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以 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 个时期西汉淳于意 《诊籍》25 个病案中有 “下气汤”治疗小儿 “气鬲病”的记 录,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医案记录。 2.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 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 《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 《疗 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至唐代,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培养 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 《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侯6卷。详论儿科 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 出了 “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将妇人、小儿方列于卷首,从初生将 护至伤寒杂病分九门专论小儿,载方380余首,是儿科学的重要历史文献。 3. 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期 (宋、金、元时期) 两宋年代,中医儿科专业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公元11世纪,王安石变法时 期,宋太医局里设立医学校,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设小方脉,这个时期,正是 教与学的相互推动,中医儿科学得到了逐步完善,已产生专业儿科医家和专科著 作,理论体系及临床疾病的防治也日趋成熟。 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颅囟经》,据考证,它是唐末宋初人假托上古时 代人所作。书中首提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来形容儿童生理特点,这对中医 儿科学确立小儿生理特点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小儿的脉法以及 惊、痫、癲、疳、痢等病;用药方面高度重视小儿用药剂型,如内服药多用丸散 剂,外用药多用膏剂,共载56方,其中外治方达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 诸科疾病。 宋初医家王怀隐著 《太平圣惠方》,书中已经能较明确地鉴别天花与麻疹, 对小儿脉法的论述,他认为 “三岁以上,五岁以下可以切之,但与大人有异,五 岁以上则与大人相同”;书中还有关于胎教、养胎以及妊娠食忌等论述。 当时最负盛名的是北宋医家钱乙,他专业儿科40多年,学术造诣精湛,善 于把儿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作与作为。其学生阎孝忠 整理的 《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记载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该书描述了钱乙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首创五脏辦证,提出治法方 药,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等五脏补泻方剂对 小儿“变素”有独到见解,他详细地记录了初生儿到1周岁时的一些生长发育情 况,认为这些就是变不属病态,而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提出“五脏六腑,成 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认为小儿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这些观点,为以后中医儿科学确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钱 乙高度重视小儿望诊,总结出面部望诊的经验,如 “面上症”、 “目内症”等, 其经验现仍为儿科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书中对儿科四大证 (痧、痘、惊、疳) 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区别了麻疹、天花、水痘等出疹性疾病。对惊风和癫 痫做出明确鉴别,指出痫的特征为 “口做五畜声”。惊风有急惊与慢惊之分,提 出急惊宜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大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