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1).pptx

国考申论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1).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 海 无 涯 2012 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地市级) 真题 给定资料 1、下面是某网站最近发表的谈关于公共文化教育的文字: 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生命线似 乎脆弱得不堪一击。一场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让城市半瘫痪;居民的家也不再是安 全的港湾,劣质建材散发着致癌的毒气,劣质缆线成为埋在家里的地雷,泄漏的 燃气就像身边的火药库,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热岛效应闷得我们大 汗淋漓,沙尘暴刮得我们泪眼迷离;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通病;一向被 视为“最安全交通工具”的电梯也频出事端,社会上甚至将其作为“凶器”的代 名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风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灾变几如脱缰之马。 对大自然的愤怒我们应该心存敬畏,但对这些人为的城市灾难,我们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 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 安全感是生活质量的刻度,是人们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础、 最重要的成分。一旦这最重要的东西缺失了,人们还能放心地去哪里?还能放心 地乘坐什么出行?还能放心地吃什么?尤其是城市突发性危机事件,凸显了当今社 会缺乏综合应急系统的软肋。 在诸多涉及公众生命的问题中,首要问题之一是公共应急资源需要整合。一 方面不少部门总在强调自己的救援力量如何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分明有庞大而名 目繁多的救援队伍,地震救援、城市消防、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城市危险品救 援等,这些队伍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可问题在于这些救援力量往往仅是行 业自己的,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力量相当分散,很难形成合力。一些有识之士 一直呼唤构建一个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公众则需要培养必要的危机意识,要 “伤后知痛”。现在很多事故灾害都直接波及城市中无辜的公众。在不少情况下, 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灾难与危机。 因此,对相关公共文化教育的呼唤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井喷、火灾、爆炸、 踩踏事故、地铁追尾、游船翻沉、文物烧毁等,被媒体通??热炒,显示出一种防 灾预警意识的觉醒。但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自 律性、生命文化、安全技能观等方面。有学者认为:西方人对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往往表现出一种自觉性及自律性,强调保障安全是人的权利;中国人从古至今则 更多地强调用典范的影响力来影响行为,此种方式很难完全适宜于现代城市化的;学 海 无 涯 生活状态。西方人“生命第一”的文化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人却过多地 宣传“国家财产第一”原则,这与“应急避险权”所主张的“生命高于一切”的 原则似乎相悖。美国在 1985 年就组建了社区救灾反应队,美国国家防火协会经 常组织北美统一的火灾“大逃亡”训练活动;中国人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还只停留 在对安全警钟的认知环节,暴露出在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产品上存在的诸 多不足。这一切,都告诫我们必须系统地、更加完善地开展公共文化教育。 2、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 如果 12 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这一个个 “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一个个科研课题。 上海某报记者报道:最近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 引 起了研究所专家们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他们为市民居安思危意识的增强和诸多 防灾好点子欣喜;另一方面,专家们很想提醒:“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 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 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的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 江隧道已经有 10 多条,针对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 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 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的“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 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 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应 对的 H 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对于一些学者提出为越 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 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 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 博士想用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 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 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 节,否则,当有朝一日预想

文档评论(0)

tiger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