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阅读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阅读答案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 1916 年,他 23 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 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 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 《东 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 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 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 1930 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 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 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 不合适: 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 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 在 我只是不得已, 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 有问题, 就要用 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 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 40 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 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 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 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 梁漱溟曾再三强调, 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 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 将 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 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 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 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 他晚年依然认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 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 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 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 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 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 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 他在 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 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 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 1924 年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 等地办学和考察。自 1931 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 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 点的是油 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 述略》中说: 1931 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 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 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 政治上的活跃岁月。 1938 年 1 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 1939 年 2 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 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 新四军领 导人罗荣桓

文档评论(0)

zhaojf9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