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选修之苏轼词精品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天下耳目 ”的东坡词 命题人:王芳玲 审核人:唐淑娟 编号: 5 使用时间: 2、 15 限时: 45 分钟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际用时 二次批改 学习目标 : 1.通过诵读、探究的方法解读诗词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 2.了解苏轼高尚的人格,体会他达观的处世心态。 课前预习案 一、结合下面材料,回顾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主要经历,熟悉诗词写作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年),字 ,号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 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 世称 “三苏 ”。 写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诗与 并称 “苏黄”,写词与 并称 “苏辛”, 书法方面是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嘉佑元年( 1056 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次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 以一篇 《刑赏忠厚论》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高中进士。 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几年 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 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 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 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 苏轼眼中所见的, 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 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 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 认为新法不能便民, 便上书反 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这就是发生于 1079 年的 “乌台诗案 ”,这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 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 “乌台 ”,也戏指御史们都是 “乌鸦嘴 ”。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 为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 由专人从其诗文 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以 “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关押 4 个月,受尽屈辱。史称 “乌台诗案 ”。 苏轼坐牢 103 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押公文,不得擅离驻地, 明为贬官,实则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五年, 苏轼思想转变很大。 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 继续关心国家政 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呈现 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但又于山水游历中渐渐孕育出坦荡豁达的人生观。 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 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 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 雄伟 的江山,淳厚的民风,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如《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等,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 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他的文风、人格也趋于成熟。 宋

文档评论(0)

ey87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