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新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docx

2018年自考新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一编 先秦法律思想概述 第一章 西周法律思想 第一节 “以德配天”说 “以德配天”说:即认为“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共有之神,并不始终 眷顾一个部族,使其常为下届的统治者。 “天命”属谁在于该部族(其代表是首 领)是否有“德”。若一部族无“德”,统治不佳,失却上帝欢心,上帝就会撤销 他们的代表资格,而另行挑选有“德”的另一部族来担任。 西周提出这种 “以德配天” 的君权神授说, 意味着神权法思想的动摇和人文思想 的发展。 第二节 “明德慎罚”说 “明德”就是要求周王和贵族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 只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够 配享天命, 得到天的惠佑, 保住社稷:“慎罚” 是指适用刑罚的时, 应慎重其行, 避免滥杀以致失德。 “慎罚”具体表现在: (1) 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 反对诛族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3) 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第三节 大宗法制下的礼治思想 “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目的是保证继承者 的唯一性, 杜绝其他潜在继承者的争心, 以保证政权交接之稳定。 个别人的贤与 不肖,本就难以判断。 即便能够准确判断, 那它和建立在继承人唯一性基础上的 秩序稳定相比,其重要性也大大不如。 “周礼”以“亲亲” ”尊尊”为基本原则。 “亲亲”指的是一个人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 尤其是自己的以父系为中心的 尊亲属;子弟必须孝顺父兄。 “尊尊”就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尤其要服从周天 子;其目的是严格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消弭犯上作乱于无形。 西周“礼治”在立法和司法领域集中表现为: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1 即是说“贵族之礼” 不适用于庶人, 而庶人也不适用于贵族之礼, 否则就是僭越。 “刑”的处罚对象主要是大夫一下的庶人和奴隶。 第二章 儒家法律思想 第一节 儒家学说概述 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论,形成了“令顺民心”的法治观→子 产“铸刑书” 于鼎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法律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邓析反对传统礼治,制竹刑。→孔“仁” 、孟 “仁政”、荀子“礼法” 先秦儒家学说的思想脉络简介 孔子首见“礼崩乐坏” ,要复兴“周礼”,以“正名”为先,“克己复礼”。孔子主 要贡献在提出“仁”之观念,即人推其自爱之心以爱人。→孟子行“仁政” ,兴 王道。→荀子认为人性恶,需“化性起劣” 第二节 “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 一、礼治的思想渊源 儒家礼治思想, 应远溯到西周初期的周公。 周公灭商后, 用“以德配天”“敬 德保民”思想继承和修补了商的神权天命观, 故儒家的礼治思想的直接渊源 就是 西周经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的礼乐文明。 二、儒家对西周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主张“为国以礼” 。 为解决周礼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恢复和维护礼治,孔子在强调周礼的同时提出 “仁” 的思想体系。 “仁”的含义:“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 “克己复礼为仁”明确表达了 “仁”与“礼” 的关系。“仁” 是“礼”的内容, 礼是“仁”的表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对“仁”的实践,礼即是“仁”的客观标 准。 “仁”者“爱人”的意图: 1.防止贵族之间的争斗以及贵族与新兴统治集团 之间的矛盾,防止弑君弑父、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 2.对普通民众来说,则在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三、儒家礼治思想的等级社会观 2 (一)人有德行才智的差别 (二)社会必须有分工 理想的社会应是人多德行才智与社会分工、社会地位三位一体的等级社会。 四、礼的作用和礼法关系 (一) 礼的作用: 礼是维护社会等级差异的差别性行为规范,其因贵贱、尊 卑、长幼、亲疏的等级差别而异,通过不同的内容,显示不同人的特殊名位,维 护等级制度、“乐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 ,表现和维护差异是礼的 作用和目的。 礼是统治者统治人民和维护内部关系的关键, “为国以礼”,礼是治 国为政的根本手段。 (二) 礼法关系: 孔子主张礼指导法,法维护礼,主从分明。孟子主张礼统 法。荀子主张以礼为主、礼法统一。 第三节 “德主刑辅”的德治学说 一、儒家德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孔子:“苛政猛于虎”反对暴政,主张“德治”的思想 孟子:“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实行他提出的“省刑罚,薄赋税”的“仁政” 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孔孟荀不仅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更提出了“富民”和“裕民”的主张,在 消除了犯罪经济原因的基础上施行教化,达到减少犯罪,维护统治的目的。 先秦儒家重视犯罪的经济原因,并因此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 “富而后 教”的思想, 它基于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对当政者长远利益的维护, 客观上有利 于社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