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 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 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 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 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 再现诗歌画面,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 “送 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 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 问题, 在学生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 严密思维、 拓展想象。 3 、采用课件进行教学 (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 《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 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 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 、“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 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 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 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 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 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 是: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的景象, 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

文档评论(0)

ey87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