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几点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几点思考 论文作者:胡俊超 【摘要】假冒伪劣商品以假冒非劣质商品、劣质非假冒商品、假冒且劣质 商品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与制度缺失密切相 关,建立和完善信息批露制度、消费者维权制度、法律制度、政府监管制度、 征信制度是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制度安排。 【关键词】假冒伪劣商品 危害 制度安排 一、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形式及危害性 1、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形式 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利 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和制度缺失,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出现并恣意盛行。假冒伪 劣商品存在于消费者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经济交往过程中,可按不同的纬度进 行划分。结合《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反不正当竞争 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规定的内涵,按假冒和伪劣的关系,假冒伪劣商 品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假冒非劣质商品、劣质非假冒商品、假冒且劣质商品。 (1)假冒非劣质商品。这类商品是指在生产上伪造或冒用产地、厂名、厂 址,在质量认证上冒用名优标志商标,在包装上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 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 相混淆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侵权性质,因其成本上大大低于正品成本而获得 暴利。同时,由于价格低廉且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类商品在低收入群体中往 往具有较大的市场。这种商品的出现与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缺乏、识别能力 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失关系极大。 (2)劣质非假冒商品。这类商品是指在生产、销售中掺杂、掺假、以假充 真、以次充好的商品,以“处理品”冒充合格商品、生产经销没有产品检验合 格证的商品、生产经销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这种商品大都存在于名牌商品和 畅销商品中,存在质量不合格或者与包装标明的质量标准不一致,虽不存在商 品侵权问题,但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由于资产的专用性较强,这种商品大多为 经验商品,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在食品领域和药品领域对消费者身心健康具有 很大的危害性,同时由于消费者求廉心理、炫耀心理的存在而具有一定的市 场。这种商品的出现与企业诚信缺失、消费者机会主义行为、政府监管不力关 系密切。 (3)假冒且劣质商品。这类商品是指在生产、质量认证、包装上具有假冒性 质且质量低劣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构成侵权而且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 大损害,同时这种商品制作低廉、几乎不需花费多少成本而成为制假售假者的 首选,它们的出现与政府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2、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性 (1)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第一,假冒伪劣商品的价格严重背离正品的价 值,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损害了供求机制,从而降 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假冒伪劣商品制假造假成本低,盗用他人商标品 牌,低价销售挤占了正品的市场份额,侵占了正品的无形资产价值,扭曲了竞 争机制,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风险机制也被歪 曲,优而不胜,劣而不汰,人为地造成了“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第三,假 冒伪劣商品破坏了投资环境,影响了外地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的积极性。 (2)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第一,增加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交易前消费者 为确认选择正品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去搜寻、甄别商品信息,增加了事前成 本。交易中往往舍近求远到大型购物中心和专卖店购买以提高购买正品的概 率,并且要与商家就商品质量保证进行磋商从而增加了事中成本。交易后由于 售后服务不到位、售后维权等问题的出现增加了事后成本。第二,增加了生产 者的交易成本。由于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生产者要花大量成本研制、增加、 更新产品的防伪技术,并提供给消费者免费查询。第三,增加了政府的打假治 劣成本。假冒伪劣商品大规模、广范围的出现以及其复杂的生存机制,使治理 难度加大,政府打假治劣成本提高。 (3)国家和各经济主体蒙受了巨额经济损失和身心健康的损害。假冒伪劣商 品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国民经济的损失,而且给正品生产企业和消费 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在农资领域、食品领域和药品卫生领域尤其如此。据财政 部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2004年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税收损 失估计在500—1000亿元,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假冒商品总货值超过1370亿 元,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仅2009年上半年 查处的各类质

文档评论(0)

177****9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