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 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 2)所谓“兴” ,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 ,意思是通过 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 “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 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 ,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 观方面。“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 ,即通过文学 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 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 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 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 、朱熹说是“怨而不怒” 。 (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 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 “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 ,《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 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 是“感发志意” ,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 的品行志向。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 ,都 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 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 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 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 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 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 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 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 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名词解释 :“兴观群怨” 。 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 ,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 术特征的认识。 “兴”从作者而言 ,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 ;就读者而言 ,是指诗歌具 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 ,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 ;从读者来说 ,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 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 ,也包 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 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 一、名词解释 1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意为情态形诸语言即为诗,主要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 意的。“志” 侧重于指与政治交往和道德教化有关的感情意志, 不同于一般所言的个性情感, 同时也有与社会化和政治教化有关的民情方面的内容。 “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认为是中国 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对后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诸如《周易》 、《春秋》、《诗》 三百篇和《离骚》等名著都是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的不幸遭遇中为了抒发愤 懑才发愤著书的。这说明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动力来自生活的挫折感和对现实的义愤, 义愤愈强烈,则思想性越深刻。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 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 发愤著书 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 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 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 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 正的 实录 精神。 发愤著书 说对后来韩愈的 不平则鸣 说、欧阳修的 诗穷而后工 说 都有很大的影响。 4.名词解释 :“发愤著书” 。 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 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文档评论(0)

cap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