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汤显祖 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所居名玉茗堂。晚年以茧翁为号。出身“书香”家庭十三岁考中秀才,二十岁考中举、举人。他比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长十四岁,同时代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剧作家 。 汤显祖 传奇: 《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紫钗记》 (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 “一生四梦,得意之处唯在牡丹” 创作背景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高唱“女德”,激励表彰贞节。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人们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明代对人们从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是何等的严酷, 但是勇于反抗的年轻一代,为了不让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在礼教的束缚下窒息,要求打破枷锁,摆脱羁绊,生活的道路。于是一大批文学作品以各种体裁 反映了“理”与“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 《牡丹亭》以一个生死恋的故事 展现了这种矛盾,并响亮的告诉人们僵化教条的理学无法阻挡人性解放的潮流。 故事梗概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 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 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由于爱情不得实现,女方忧闷而死。 三年 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作者强调了爱的作用,它可以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终于战胜了封建礼教。 人物分析 杜丽娘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 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 天真、直率、顽皮、娇憨、大胆、泼辣 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这出戏中,借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目,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陈最良 主题 一 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 二 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 三 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 四 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 艺术特色 1、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2、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3、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西厢记》与《牡丹亭》对比 《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与《牡丹亭》对比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 《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异的时代心声 。 富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丽娘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 爱情的徒然渴望。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