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类型化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类型化思考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思考需符合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规律,要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人的道德培养为根本价值导向。当前,指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趋于丰富,为教学方法类型化的思考提供了切实基础。以学生品德结构心理要素的本质变化(知、情、行)作为分类标准,将引导学生道德学习结果呈“一元变化”或“多元变化”作为教学方法类型化的维度,尝试对当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并给予实践教学相应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   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分类;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编号   2095-1183(2019)12-00-05   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前在吸收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和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一线教学涌现出许多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其中多为经验上的总结和描述,较少在理论上有所推进,这使得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呈现为一种零散和随意的状态。为帮助本学科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和操作要义,本文对已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进行清理、整合、提炼,理清相关脉络和外延边界,尝试建设一种指向学生道德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类型框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已有研究基础   整理新课改后近二十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文献发现,新时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生活德育法、反思性教学法、活动类教学法、情境类教学法、榜样教育法、情感体验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自我修养法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故事、唱童谣、阅读绘本、游戏教学、冥思式诵读等多元化手段,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还有一些研究借鉴国外道德教育方法,立足本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设计与运用,如价值澄清法、品德内化框架、关怀教学法等。这些新兴的教学方法基于现实要求做出革新,呈现出独特的实践价值,但其中涉及分类、属性、使用等具体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   通过对文献资料整理和分析不难看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具体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特点。诸多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多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者努力继承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积极吸收国外优质教学方法的经验,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适用性和创新性,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冥思式诵读教学法、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关怀教学法等。这些研究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即在某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其内核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或如何更好地选择运用等。   2.教学方法重经验描述轻理论贡献。目前,大多数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出适用于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法,偏向个人主观的经验判断和方法的事实描述。由于主观经验总结往往缺乏理论上的升华,因而,重经验描述的教学方法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难触及学科本质,进而很难形成和发展具有理论素养的新型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缺少科学、理性的分类标准和依据。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分类总结可能会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从文献资料分析来看,目前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梳理、归类、整合是严重缺失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是类型化研究的必要前提,然而,囿于教学方法实践运用中多出现零散、随意的现象且重经验描述缺理论贡献,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类型化研究被提上日程。   那么,如何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有理有据的归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类型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确立分类依据。   二、基于品德心理结构“三要素”提出两大维度   一般课程教学往往倾向于专注知识的教与学,但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而言,其课程宗旨是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德性”,课堂所学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学生的思想进行“对话”,进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分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应该是其重要的分类基础。   品德结构是将品德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集合体。[1]蔡元培曾指出,“人之成德也,必先有识别善恶之力,是智之作用也”“故智、情、意三者,无一而可偏废也。”[2]蔡元培认为,知情意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心理有三方面,意志不能离知识与情感而单独进行。凡道德之关系功利者,伴乎知识,恃有科学之作用。而道德之超越功利者,伴乎情感,恃有美術之作用。60年代初期,潘菽教授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三种基本因素组成。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林崇德教授的“三子系统说”等也都对“品德”结构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而后,品德结构要素逐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