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思路.docx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思路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 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回乡偶书》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 生动含蓄, 富有生活情趣。 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 “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 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 ,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 容颜, 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 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 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 “无改”读得昂扬一点, “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 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 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 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句极为精彩, 只要稍加想象, 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 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 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朗读时, 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 漫来。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 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 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 人寻味。 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1.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 感动学生, 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 “声音形 象”。 2.创设情境。 情境一: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 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情境二: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 离开的时候, 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 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3.品味语言。 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笑”能不能改为 “请问客从何处来” ? 示例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或“又”?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文档评论(0)

153****8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