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原子子核式结构模型.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 选修3-5糸列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物理》 选修3-5 18,2《原子的核式 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 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 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 君髮晨重要支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止确使用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 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 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 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其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原子复杂结构的发现过程 1、公元前五世纪 希腊哲学家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叫原子)组成。 2、100多年前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化学上倍比定律的发 现等证实了物质的原子性结构,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 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7年发现阴极射线是电子流 X射线使气体电离 都从物体中击出电子来 光电效应 电子(一) °设想?“原子 汤姆生原子模型 (中性) 正电荷? 电子的发现(现的背景 19世纪是电磁学大发展的时期,到七、八十年 代电气工业开始有了发展,发电机、变压器和 高压输电线路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然而, 漏电和放电损耗非常严重,成了亟待解决的问 题。同时,电气照明也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注 意。这些问题都涉及低压气体放电现象,于是 人们竞相研究与低压气体发电现象有关的问 题。阴极射线是低压气体放电过程中出现的 种奇特现象,对其本性的研究导致了英国学派 的微粒说和德国学派的以太论。 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J普吕克尔在1858年利用 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的.从低压气 体放电管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的电子 流。阴极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电子通过外加 电场的场致发射、残存气体中正离子的轰击或热电 子发射过程从阴极射出。 电子的发现 1897年JJ汤姆孙根据放 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 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 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 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 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 次发现电子,12年后 RA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 出了电子的电荷。 1856-1940英国剑桥大学 实验物理学家 电子的发现~~汤姆孙 1.测阴极射线的电荷 2.使阴极射线在静电场中偏转。 3.测阴极射线的荷质比。从以上两实验,汤姆生 已可明确无误地证明阴极射线是由某种带负电的微 粒组成。这种微粒是什么,汤姆生进一步对阴极射 线的荷质比进行了大量的测量。最后得到阴极射线 微粒的质荷比为1011千克/库仑,比氢离子的质荷 比108千克/库仑小千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