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pdf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 完 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 1300 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 “自由报名,统 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 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 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 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 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 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 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 .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 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 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才 )资格,方能进入府、 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 秋闱 (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 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 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 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 (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 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 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 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 (秀才 )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 “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

文档评论(0)

171****9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