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阅读材料:我国财政职能的转变.pdf

1.3阅读材料:我国财政职能的转变.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材料 我国财政职能的演变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种体 制下,财政是计划机制的体现,是政府集中分配全国资源的工具:全国主要财力 集中在财政手中,然后 由财政再分配到各地方、各行业和企业以及个人手中。 因此 ,传统财政理论把这种分配职能称为 “最基本的、首要的职能”。正是由于 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不仅同 国营企业的再生产过程紧密联 系在一起,通过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缴拨款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耗费和成果 进行计算和监督,而且还通过掌握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渠道来控制投资, 通过 财政资金的拨付来检查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进度和效果。于是,从分配职能中就 “派生” 出监督职能。财政的分配职能与监督职能不仅是由当时的经济体制所 决定的,也有其理论依 据,分配职能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而分配论 依据的则是马克思的有关劳动产品的社会扣除理论,监督职能则源于列宁的国家 监督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始,我国开始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时代。首先以 “家庭联产承包制”为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公 社化”的经济组织形式;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财税体制改革。以 “利 改税”作为对国营企业 “简政放权”、 “减税让利”指导思想的实施措施,改变 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纯收入的分配方式,形成了新的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 的收入分配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保证国家职能需要的前提下,给企业 和个人留下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纯收入? 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和支出政策,科学确定税种和税率、支出范围和规模。因此,这是当时理论界确 认财政还具有调节职能的一个合理的原因。此外,有学者还从财政收支过程中对 再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影响角度, 论证了财政具有调节职能。在这一时期 ,我国财 政学界在财政具有分配、 监督和调节三大职能上达成了共识 。 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模式,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意味着经济资源配置的主 要机制是市场,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面对这 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新的经济体制,中国财政学界展开了财政职能的大讨论, 尽管意见莫衷一是,但仍能看出基本的思路:第一,三职能论。一种观点认为, 财政职能包括分配、调节(调控)和监督 (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具有资 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第二,四职能论。一种观点认为, 社会 主义财政的职能是筹集资金职能、供应资金职能、调节职能和监督职能;另一种 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具有配置、分配、调控和监督四大 职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财政职能应当包括公共 保障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调控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其实,无论是三职能论还是四职能论,大体可以归结为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 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