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热潮下的冷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智造”热潮下的冷思考 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成为近期经济领域最热的名词之一。笔者近日获悉:继国家推出“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后,多地政府也酝酿针对“装备制造升级”和“智能制造”推出各种企业优惠补贴政策。 国家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再出利好。9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落实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业创新。 这已经并非国家近期在装备制造领域首次发力。2014年伊始,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一直在制定《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纲要》”的消息就不绝于媒体,尽管纲要并未最终出炉,然而到2025年,我国将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二方阵的既定目标却已成为各方共识;2014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2014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将输变电设备、汽车发动机加工、材料制备、传感器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制造、飞机船舶制造等六大领域的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系统集成和应用,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车间被列入重点支持领域。 产业升级的热潮也席卷了各个地方政府。笔者近日获悉:多地政府在酝酿针对“装备制造升级”和“智能制造”推出各种企业优惠补贴政策。 智能制造热潮下的机遇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化代表,3D打印作为数字化代表,均被列为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的重点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更是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3.656万台,同比增长60%,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1―9月,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3.36万台,同比增长32.5%,预计今年全年销量将达到4.5万台。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如火如荼,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基地已超过36个,规划面积超过2.8万亩,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也超过5000亿元。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热潮和中国市场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23台/万人,远低于58台/万人的全球平均水平。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数量在5000万人左右,预计未来3000万工人可以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以2020年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00台/万人计,则有3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替代空间。如果再考虑到现役机器人的更新换代,保有量将达40万台以上,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 然而,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现状却与市场现实需求形成巨大落差。目前国内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有20多家,沈阳新松、广州数控等是第一梯队,新松是中国机器人的先行者,广州数控则由数控系统拓展而来,但二者基本还是以成本和渠道优势占领市场。 总体来看,国外机器人占据中国近90%的市场总量份额,其中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四大家族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在华生产规模,一些二线厂商如川崎、那智不二越和现代等也纷纷将中国视为最大市场。零部件更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短板,核心和高精度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尽管国内也有不少伺服系统、控制器生产厂商,但产品大多集中于低端应用,能与机器人配套的很少。在减速机领域,国内主要生产的谐波减速机主要用在20公斤以下机器人关节,只占全球减速机市场的40%左右。而RV减速机组成零件更复杂,承载强度更高,难度更大,市场也最大,国内厂家虽然已经开始研发生产但只限于小批量试用。 尽管如此,国内机器人企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13年国产机器人销售9700台,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占比约为26%。与以往基本10%的市场占比跃升了近3倍。 国产机器人的进步固然可喜,但我们还必须认清一个本质差距,那就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旺盛需求和日益崛起,本质上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或重工业化后期的产物,突出表现为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的工装车间“机器换人”,而不是具有更高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时代”,呈现出明显的低端化倾向。 角力机器人 正是看到了工业机器人在未来的制造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巨大的市场需求,武汉选择将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而且,机器人本体开发的“五要素”――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和应用集成技术,武汉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东湖“中国光谷”已经初步形成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在科研、制造及激光、电子、医疗、汽车等多个行业的机器人集成应用成效显著。加之武汉高校众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具备科研实力,华中科技大学在多维工业机器人、外骨骼式康复医疗机器人领域,武汉大学在电力专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产业应用方面,拥有华工激光、中冶南方、团结激光等一批工业机器人用户和机器人生产企业合作伙伴。产学研用结合方面,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