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缅甸华文文学走出缅甸的机遇.docxVIP

浅论缅甸华文文学走出缅甸的机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缅甸华文文学走出缅甸的机遇 摘要: 缅甸,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文化。缅甸华文文学在近半个世纪,更有被忽略、被 遗忘的感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要让世界认识缅甸华文文学,同时鼓励缅甸华文作家走出缅 甸,让缅甸文学、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缅甸华文文学;历史与现状;机遇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XX)1-0011-05 缅甸人口20XX年统计有5700万,135个民族,华人约有300万[1]。近几十年来,在 海内外的世 界华文文学研讨 会上,没有见过缅甸华文文学作品,也没见到有缅甸华文作家出席。 缅甸华人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族群,千百年来,出现过不少文人墨客,在缅甸这块土地上, 留下相当多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他们的作品却很少受到外界注意,更没有推荐到海 内外的华文文学作品研讨会中,原因诸多,其中有一点是缅甸华文文学作者没有走出缅甸。 一、缅甸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上世纪就有文人戈理写过《仰光为什么没有文坛》的文章:“仰光的文坛好像是一个浅狭 的泥塘,尽管有人投下一块石子,漾起一点波圈,然而这波圈马上也就平静下去。”这里是 讲仰光的华文文坛(仰光是当时的首都。20XX年11月6日首都迁到离仰光约400公里的内比都) 。 要讨论缅甸有没有华文文坛,要先看看缅甸的华文文学历史。澳门郭济修先生在《缅甸华文 文学作品选》序言中,将缅甸华文文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03—1912年起步期、1913—19 41年发展期、1942—1945年黑暗期、1945—1965年繁荣期、1966—1998年沉默期、1998—20 10年复苏期[2]。 1、1903年至1941年,从起步到发展,近40年。这时期,缅甸的《仰江新报》(后改名为《仰 光新报》)、《光华日报》、《商务报》、《进化报》、《缅甸公报》等华文报纸相继创刊 ,后 来又有《国民日报》、《觉民日报》、《仰光日报》、《兴商日报》、《新芽小日报》等多 家华文报纸创刊,报纸副刊对华文文学创作发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椰风》、《野草》、 《芭雨》、《文艺》、《艺文》、《规律》、《新知》等周刊出现在各报刊上,杨章希还主 编过《南国文学》等。同期还出现“椰风文艺社”、“热风文艺社”等文学团体。缅甸华人 族群中出现以下几位杰出的文人: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原名赞,字地山,祖籍福建龙溪,出生于台湾 ,回大陆后跟随做官的父亲在广东阳江县生活多年。他1913—1915在缅甸一所侨办学校任教 ,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诚的宗教感情塑造了 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在绿绮湖自杀,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 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据1927年10月20日缅甸《 仰光日报》(华文报)报导:《命命鸟》被译为缅文,还改编为剧本,在缅甸青年中风行一 时[3]。 万慧法师(1889—1959),俗名谢善,字希安。原籍四川,出生于安徽安庆。早年留学日本 ,在学术上颇有造诣。后因反对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并在四川大慈寺削发为僧。出家 后云游四方,经云南出国至缅甸,后又赴印度钻研佛法。学成后在缅甸仰光定居,因精通六 国语言(英语、梵语、印度语、蒙语、日语、藏语),又对历史、佛学、哲学有着极深的研 究,故在缅甸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在华人圈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著有《标准音译表》、 《启圣字典》、《中国音韵学》、《慧业精舍吟草》和译著《珂罗倔论》等,均流传于缅甸 。《慧业精舍吟草》与《慧业诗钞》是万慧法师的诗词集[4]。 艾芜(1904—1992) ,祖籍湖南,原名汤道耕,现、当代作家,1925年至1931年在缅甸生活 ,后回到上海,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 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 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而1935年出版 的《南行记》是他的主要作品,1943年出版散文集《缅甸小景》。 黄绰卿(1911—1972),缅甸仰光出生,祖籍广东台山县。1928年在《仰光日报》发表了他的 处女作《弃妇》(小说)之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的主要作品收于郑祥鹏先生主编的《黄 绰卿诗文选》[5]。 2、1945—1965年的繁荣期有20年之久,之前报刊数量、发行面相对较窄,此时则多了很多 ,如《 中国日报》、《新仰光报》、《人民报》、《中华商报》、《自由日报》、《生活周报》、 《南国画报》等等,各报纸副刊或多或少都有文学作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