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与园》到《城与年》.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城与园》到《城与年》 资深建筑师玉佩珩先生多年来笔耕不辍,十分高产。在20XX年末看到他出版的学术散文集《城与园》,20XX年初又获赠他自费印行的忆旧散文集《城与年》。两本书我都是在最短时间内一口气读完,除了内容的引人和文笔的生动外,对作者的熟悉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且读完之后,除了钦羡之外,也还有议论一番的冲动。 珮珩先生早我一年于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和夫人马宗述都是我的学长,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起共事三十余年,又是有十多年同住单宿筒子楼宿舍的斜对门邻居。那时宿舍门装的是碰锁,经常不小心就被锁在了门外,所以我们家的钥匙常年有一把放在他们家备用。他女儿出生时我还帮着起过名字,那时候时兴毛主席诗词中找灵感,我就建议以“玉宇”名之,但因都是闭口音最后没采用。马宗述和我曾长期在同一设计室工作,而佩珩先生在第一设计室,虽然他长我几岁,但因长得年轻,直到现在年逾古稀仍少见白发,脸上也无皱无斑,故我一直不敬地称他为“小玉”,但在本文中,我想还是以“玉兄”敬称之。 第一设计室是北京院成立以后张镈总建筑师长期主管的班子,设计和研究的力量都很强,所以许多重要的设计项目和科研成果多出自一室。玉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很快就成为业务上的骨干中坚力量。记得一些全国瞩目的重大工程他都参加过:如毛主席纪念堂从方案到竣工的全过程,国宾馆的方案前期(未实施),重点工程中科院感光所,许多重要的外事工程,尤其是在还未开放时期或开放以后由外方设计的使馆的配合设计等工作。当然有许多辛苦劳累的活也少不了他,如湖北二汽工程的现场设计,支援延安地区的建设等,另外一室许多重要的科研和业务建设任务也都有他的份,像上个世纪70年代内部出版的《旅馆设计资料》(一套五册),就是当时国内有关大型旅馆设计最全面最详尽的成果,一时洛阳纸贵,很快售罄,但求者仍众。记得山东某设计院一位搞电气的,为借走我手中涉及电梯、电气设计的那一册,说了大量好话,做了郑重允诺,但借走之后就再也不露面了。又如建工版的《体育建筑》,也是国内最早公开出版的实例丛书之一,里面的文字和许多手绘插图都出自玉兄之手。 虽然不在一个设计室,但我和玉兄还是有合作的机会。那就是1976~1977年的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我们一起共度了从前期方案直到竣工验收那段近一年的时光。我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过他的工作:“(纪念堂)地下室的平面最复杂,因为剪力墙的数目比地上更多,而门窗洞口、设备和管线留洞必须全部在图纸上注清,如果让工人在有暗柱、暗梁的300mm和500mm厚,标号300号的混凝土墙上用人工后凿洞,恐怕就不单是个技术问题了。所以玉珮珩的工作量最大,既要和各专业协调,又要把每一道混凝土剪力墙都画出表示留洞位置和尺寸的立面,玉工的脑子特别清楚,所以把那么复杂的事情弄得井井有条,在工地也忙得不亦乐乎。”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大量宾馆建设的需求,院里又抽调各室设计人员在张镈总指导下,集中脱产成立了旅馆研究小组,试作方案,翻译文章,整理资料……,我和玉兄又在一起合作了一回。 玉兄喜欢文学,这是在我们成为筒子楼的邻居以后才感受到的。简子楼的走道就是各家的共同厨房,下班后各家做饭时就成了交流聊天的好时机。除了院内各室新闻外,文学是我们两家经常议及的话题,玉兄读的书多,知道的多,从作家作品、文坛掌故、评价议论,从鲁迅、茅盾、老舍到徐志摩,沈从文、丁玲,还有很不熟悉的苏雪林、赵清阁等。这时常常我都插不上嘴,只有洗耳恭听的份。邻居们都说我们俩聊天时象在说对口相声,那我也只是“捧哏”的角色。 玉兄的文笔是在看到他写的一篇回忆清华建筑系图书馆管理员毕树棠老先生的文章后才知道的。过去我们只知道毕老博闻强记,外文又好,所以系里的教授们有问题都要去请教他,是有名的“活字典”,还记得他有浓重山东胶东口音的谈吐。可看了回忆文章后,才知毕老是作家,有散文集、译作出版,1945年后还在清华文学院讲过课,解放后是作协的第一批会员,出席过首届文学艺术代表大会。老伴和我看过之后,除了佩服玉兄博闻之外,更觉得文笔十分流畅,有一种与工科出身写文章极不相同的文学味。 玉兄退休之后,一直返聘,在工作之余偶尔到我办公室来聊天,经常交谈我们最近读过的书及感想。我也一直留意他发表的随笔和散文,如登在上海《建筑时报》上的文章,但不可能每篇都看到,所以我多次撺掇他把散见文章结集出版,大概是拗不住我的“忽悠”,他终于先整理了一本,这就是也花了不少时间才得以出版的《城与园》。 城与园 《城与园》总共收入了48篇文章,其中长的数千字,短的不足千字,是地道的学术散文。按他自己的说法,大致可以归为阅城,阅书,阅人三大类。阅城部分提到有意大利、蒙古、西班牙、法国、奥地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国内的北京、苏州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