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案例.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经历了从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到培养思考方法(如:原教材:30+20=50,想:3个10加2个10得5个10,5个10是50)的过程,但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北师大版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0~21页,创设了加减法的具体情境,将数学知识(整十数加减法)“包装”在“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中。如何让学生亲历具体情境(小兔请客)——形成表象(加减法的表象)——抽象出算式(30+20,50-10)的过程,促进学生对加减法的主动建构呢?通过一次学校名为“耙子课”尝试,我觉得学习就是一种自主构建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构建。 [片断1]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听课,你们肯定都想表现一番吧?你们想把自己的姓名和自己最喜欢什么告诉老师们吗? 生1:我叫×××,我最喜欢踢足球。 生2:我叫×××,我最喜欢画画。 生3:我叫×××,我最喜欢看《动画城》。 生4:我叫×××,我最喜欢听故事。 …… (教师粗略统计一下,喜欢听故事的有13人)。 师:啊!这么多人喜欢听故事,老师现在讲一个童话故事给你们听。(课件出示“小兔请客”四个大字)请同学们边听故事,边看图片。 师: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它非常勤劳,自己种了一片果树。经过他精心培育,到了秋天,果子终于成熟了。小兔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于是就跑到果园里摘了几盘果子(课件出示图片:每盘10个,2盘一处,3盘一处),决定请几位好朋友品尝一下劳动成果。猜猜看,小兔请了哪些客人? 生1:小猴。 师:小猴爱吃果子,当然请来了(课件出示小猴) 生2:蓝猫。 师:蓝猫喜欢吃鱼,它可没有来。 生3:松鼠。 师:松鼠采松果,当然爱吃果子了,是来了。(课件出示松鼠) 生4:刺猬。 师:刺猬虽然喜欢夜间活动,这回破例也来了。(课件出示刺猬) 师: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来到草地上,正准备来解解嘴馋时,小兔双手一摊说:“且慢,各位伙计请注意,想吃!我得考考你们,你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吗?”同学们,快帮帮它们吧!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生2:一共有几盘果子? 生3:第二堆比第一堆多几盘? 生4:第一堆比第二堆少几盘? 生5: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 师:同学们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诡秘地)我跟小兔打个招呼,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能否让咱们一起和小动物去分享,果子? (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小棒,列算式,学生列出20+30,30+20,还有学生列出10+10+10+10+10) [反思] 1、创设具体情境,是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 以前的教材,给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加法算式(30+20),虽然也给定了“小棒图”,但针对学生而言,那是一种枯燥的、乏味被动的学习,学生只是感觉到为学计算而计算。现在创设了具体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小兔请客”是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情境,老师有意地设置“陷阱”:想吃,就得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当中,学生急于想帮帮小动物,争先恐后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内需,这种内需就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2、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教师给出,还是学生提出?通常,教学中的问题是由教师给出的,这并不能全盘否定,但问题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则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片断中,老师只是给了一点“催化剂”——“快快帮帮它们吧?”学生一下子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这些疑问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更高、更主动。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