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直隶赈灾体系及其实践.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直隶赈灾体系及其实践 赵晓华 【摘要】清代直隶的赈灾体系依托行政系统而逐级设立,职责明确,层层监督。直隶的赈灾制度,既与中央保持着高度一致,也多有对国家政策的补充和细化。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灾害频发,清王朝对直隶赈灾高度重视,而直隶的赈灾实践也体现了清朝救灾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清朝 直隶赈灾体系 赈灾活动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清代的直隶一省,到光绪初年时辖11府,17州,123个县,另有6个直隶州,3个直隶厅。作为畿辅重地,直隶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否与京师息息相关。清代直隶自然灾害频发,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的统计,1800-1900年间,直隶水灾次数达52次,比第二位的安徽高出10次,旱灾有47次,高出第二位的山东17次,有的学者指出,近代直隶的灾荒可谓“甲天下”。乾隆《畿辅通志》称:“畿辅为首善之地,经画区置,万方皆取则焉。”直隶的赈灾体系集中体现了清代中央和地方救灾机制的特点,其赈灾实践也反映出清代救灾制度在不断发展变化。 清代的赈灾体系层层相因、职责明确 清朝的救灾体系,主要依托强大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而进行。清历朝皇帝将荒政视为根本大计。《清通志》这样描述皇帝对救灾的重视:“遇直省偏灾,莫不先事周咨蠲赈,备举截漕发帑,动辄数千百万,奏报严其限,展赈宽其期,深仁厚泽,尤逾常格。”在皇帝的重视下,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州县,皆确立了相应的救灾职责和监督机制。就直隶地方政府的救灾职能来讲,直隶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管理地方军民政务,赈灾也是其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办理灾赈,乃疆臣最为切要之事”。清朝将督抚的救灾职能逐步制度化。顺治六年(1649),定直省灾荒,督抚详查被灾田亩数、成灾分数具奏例,十年(1653),定勘灾责成大员奏报例,各省统一由督抚请赈。督抚在救灾中承上启下,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救灾体系的成效。康熙帝指出:“备荒之法,全赖督抚得人。”对于赈灾不力的督抚,清廷予以严惩。乾隆三十六年(1771),直隶总督杨廷璋奏报,大兴、霸州等29州县遭遇严重水灾,杨廷璋责成直隶布政使杨景素主持赈灾事宜。此举令乾隆帝大怒,因为当时杨景素正在密云督办差务,根本无暇再兼顾大兴等地的救灾工作,杨廷璋作为总督,全省官员都归他管理,完全可以委派其他官员查勘灾务,但是却非要让杨景素辗转多地,稽延时日,如此低劣的工作方法和效率,乾隆帝斥责“极可憎鄙”。 在督抚之下,布政使掌管全省的钱谷出纳,专责管理地方赈务。道员与知府应对所属被灾州县亲自勘查,并对州县上报的成灾分数予以复查。对于作为亲民之官的州县官,赈灾当然也是其重要的职掌之一。所谓“天下事无不起于州县”,在整个国家的救灾体系中,州县官的作用也是殊为重要的。清人认为“办理赈务,全在地方州县得人”。举凡报灾、勘灾、查赈、散赈等,赈灾中的每个程序都需要州县官认真细致的工作。清代救灾体系中,皇帝与督抚、州县等形成了逐级负责制度。雍正帝即言:“若督抚不得其人,朕之过也;有司不得其人,则督抚之过也。” 直隶的赈灾体系除了依靠行政系统而设立,还包括派设临时救灾官员,设立临时救灾机构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常设行政机构救灾人力之不足,体现了清代救灾机制中灵活变通的特点。救灾过程中,清中央经常委派官员去灾区,协助和监督督抚办赈。如顺治十一年(1654),直隶水灾,朝廷即派尚书觉罗巴哈纳等16人分赈被灾的8个府。康熙二十八年(1689),直隶大旱,康熙帝也派遣侍郎索诺和等分四路前往直隶,巡察赈务。除中央委派外,督抚可从下级官员中遴选合适人选,作为地方查赈委员,会同州县官处理赈务,从而加强办赈力量。由于地域、灾情的不同,各省在查赈委员的派设上并无统一章程。乾隆年间,直隶的办法是,视灾区大小决定派员多寡。厅印官一般派设一至两人,佐杂三四人或五六人。此外,直隶还设有救灾的临时性机构。如同治年间,李鸿章设立直隶筹赈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凯将筹赈局改名为直隶赈抚局,主要负责推广赈捐,募集善款。 清代的赈灾制度因地制宜、系统严密 集历代救灾经验之大成,清朝建立了相当完备、系统的救灾制度。直隶的救灾制度,既与中央保持着高度一致,也有自己的灵活性。清代的救灾立法,在会典、则例、律例等法典、法规中皆有明确体现。同时,和许多省份一样,直隶还因地制宜、因时而设有形式多样的灾赈章程。其中一类为综合性的救灾法规,用以全面指导救灾中的各个环节。如同治六年(1867),顺天、直隶发生严重旱灾,针对灾区较广、经费短绌等特点,直隶总督刘长佑等订立救荒赈恤章程十二条。另一类为专门性的法规,即针对某一救灾程序专门设定。比如,乾隆八年(1743),直隶旱灾,直隶总督高斌即奏定散赈条规十二条。 清代救灾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报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