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 自主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以 点 带 面 自 主 探 究 ——《风筝》教学设计 浙江余姚市阳明中学 鲁纪权(315400) 电话:0574 【创意说明】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有对兄弟间亲情的抒发,有对封建家长制的鞭挞,有对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着对过往的罪责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本设计抓住文本几个重点词语的探究来带动全篇文章的阅读,通过“不幸”一词的品味让学生正确把握作者悲哀心境,通过联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究“向来”一词的真实性,从而揭露造成悲剧的真正凶手,通过“虐杀”一词的揣摩感受作者伟大的心灵。体现了新课标“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理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得到提升。 【主要教学过程】 一、“不幸”——体会悲哀心境 探究: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片断摘录: 生:因为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觉悟到当年粗暴地毁坏弟弟的风筝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因而心情沉重。 生:因为省悟到了自己的粗暴,所以想方设法补过,但想补救而不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求宽恕而又不得——弟弟已经全然忘却了。 生:对鲁迅而言,“无怨的恕”只是“说谎”罢了,所以他只能陷入深深的自我忏悔之中。 师:正因为“毫不忆及”的“精神的虐杀”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因此在肃杀的冬季看见一二风筝浮动,又一次触发了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回忆,在我是一种悲哀。 生:看到一二风筝在肃杀的冬季浮动,自然而然会想起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自然又会想起自己无法补过的悲哀。 生:他想“躲到肃杀的严冬”——回避春天里发生的事,但又回避不了,因为被虐杀者甘于虐杀,所以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生:我认为作者的悲哀在于他没有童心和童趣。当看到小兄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惊呼”、“跳跃”的时候,在他看来却都是笑柄,是可鄙的。等到20年后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真是可悲啊! 通过“不幸”一词的探究,学生基本上找出了文本书写“悲哀”心情的句子,在诵读和品味中体会到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 ,更为“我”的补过不及的悔恨深深叹息。 二、“向来” ——探究悲剧根源 阅读《风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探究:“我”真的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吗?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谁? 片断摘录: 师:请自由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我是____的一个人”的句式概括“我”的形象,并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我”是一个贪玩的人,他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把那里当作了自己的乐园。 生:我认为“我”是一个顽皮的人,他会在课间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还有捉了苍蝇喂蚂蚁。 生:还有,上课时,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画儿。 …… 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明言:“我向来不爱放风筝”是不现实的。那么,一个天性热爱游戏的“我”,怎么会变成了扼杀儿童好玩的天性的“虐杀”者呢? 生:是因为自己曾经爱玩,而被家长送进了书塾,失去了快乐,如今看到弟弟如此开心,“我”因妒忌而丧心病狂。 生:“我”向来就喜欢玩,根本不愿意读书,是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是那里的老师把“我”教坏了。 生:那时的老师只教一些封建礼教,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生:鲁迅少年时也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管教弟弟,所以他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 生:正因为受旧思想、旧观念的毒害,“我”才会有“论长幼”的等级观念,小兄弟即使受了无理的对待,也只能逆来顺受。 师:看来“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生:是封建礼教。 师:对,“我”之所以会成为“精神的虐杀者”,是因为平时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联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学生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的轨迹提供了感性材料,从“我”对风筝的态度和破坏风筝的粗暴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被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

文档评论(0)

132****5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