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教第一堂课.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支教第一堂课 陈卫民 今年我被局里安排去丽水市庆元县支教,分配在县实验小学担任一年级和四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这是两个有跨度的年级,自然不能用相同的方法开展教学,特别是四年级有几个班的学生常规不是很好,于是我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 片段一 还有几分钟就要上课了,我端着一叠厚厚的美术书出现在404班的教室门口,本来嘈杂而快乐的教室瞬间骚动了,几十双小眼睛齐刷刷地向门口集中,呵呵,看来我还是蛮有魅力的吗!一些大胆的同学马上跑过来问道:“老师,你姓什么啊”?“你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吗?” “姓什么?呵呵,不告诉你”!“你认为我是不是你们的美术老师呢”?!我回答道。 铃声响了,我与学生的亲密接触开始了。 “刚才有同学问我是不是你们的美术老师,谁来帮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这还用问吗?肯定是啊。”“是吗?看来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能告诉大家你从什么地方判断的吗?”我进一步追问。“这简单,你不是拿着美术书吗?!还有,你有点和别的老师不一样。” “你真厉害,还挺会观察的嘛。难道我还跟别的老师不一样?这样吧,我画张我的自画像,你们要是找到并说出它的特点,我就告诉你们我的姓名。” 我随手在黑板上勾勒了幅简笔画式的自画像,并站在画像旁边,学生们开始认真的观察比对,有的皱着眉,有的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什么,有的则互相讨论,好一派“繁忙景象”。 ——面对新老师,学生总有许多问题,而这正是新老师展示自我,和体现自我的大好时机。这里,我并没有和蔼可亲地对问题一一作答,而是采用了故作神秘、欲擒故纵的方法,吊起他们的“胃口”,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不失时机地展现了教师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的意识与能力。 片段二 我们来做个选择题的游戏,这里有六个图,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 老师快速地徒手画出六个简图。 第一次选择的结果是:图一2个人,图二9个人,图三5个人,图四5个人,图五7个人,图六23个人,全班共57个人。 “好像还有几个人没有选哦!这样吧,我来解释一下,再给你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何况还是小孩子,因此你们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那么,犯错误了就要接受批评教育。图一愤怒说教,是当你在违反规定或犯错误后,老师或你的爸妈对你批评教育,甚至破口大骂;图二戒尺,是在批评教育后你还犯,就有可能要罚站;图三脚印,在你多次犯错,屡教不改时,爸妈或老师就会对你进行敲手板或其他的惩罚;图四虚幻人形,用虚线画一个人影,就是说总是违反学校或课堂纪律,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爱理睬你了,当你不存在,你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图五手铐,长此以往,长大了你可能会违法犯罪,那只有让警察用手铐铐你,你失去了自由;图六枪,当你犯了更加严重的犯罪后,那最后的结果就是送你一粒“花生米”,结束你的生命。好,让我们再来做次选择,不过不能不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 第二次选择的结果是:图一28个人,图二19个人,图三9个人,图四、图五0个人,图六1个人。 “这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选图六吗?(等待片刻)好的,陈老师相信你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如果你愿意可以下课后跟陈老师聊聊,我很想知道原因。看了同学们的选择,恭喜你,你们都是有福之人!” “哎,不会吧,我被老师说了,罚了,敲手板了,怎么还说我有福啊?谁来告诉陈老师这是为什么啊?” “因为老师在帮助我们,教育我们改正错误,是对我们好。”一个学生回答道。“因为爸爸妈妈还有老师,喜欢我们才这样做的。”真是些懂事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犯错了就要接受教育,违反规定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犯法了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现今的教育,特别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片面地解读和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严重地束缚老师管理教育的手脚,从而纵容了家长、学生的不正当行为,任意指责、辱骂老师,一些新闻媒体也以报道学校、老师偶发事件,片面夸大个别非教育现象,挣得读者的眼球。于是,当学生出现错误,甚至是违法教学规定时,一些老师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愿意管,也不敢管的现象,长此以往,教师不为,教育不为!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我不愿意放弃将他们塑造成既有聪慧的头脑,更具有健全的心智,能懂得真善美的机会。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档评论(0)

132****5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