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宏大叙事”(T).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构“宏大叙事”(T)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上接2021年第1期) 3.吴山明:1987-1995年 吴山明的阅历较深,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考入学院本部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其毕业创作为连环画《罗镇豪家史》,1977年又创作《星星之火-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他是继周仓谷、李震坚、方增先之后“浙派水墨人物画”的代表。因此,他在改革开放后的绘画转型就更加引人关注 既说明传统中国画笔墨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又可证明中国画转型在现代与当代之间的关系。可能性问题或许只是可供选择的众多路向之个别性,而就现代与当代关系的讨论就会涉及到普遍性问题。 据吴山明自述,改革开放后他在绘画上的变革实践有两次:第一次始自1987年,第二次在1995年。他是浙江人,从附中到本科都在浙江美术学院,一学就是9年。那段时间正是传统中国画的改造时期,学院有一批中国画的画家成功地进行了现代变革实践,即从写生入手,注重素描与速写的基础训练,进行主题性创作,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盛行。当然,因为黄宾虹的存在,因为潘天寿、吴弗之等人的坚持,中国画传统中的笔墨问题一直在这所美术学院延续着。1980年,吴山明赴新疆写生,画了大量的毛笔速写和“意笔人物写生”。之后数年,他又陆续到西北写生,特别是甘南藏族地区,那里风干物燥,砚台上的墨也容易干。墨干了再加水画,就有了“宿墨”的效果,尤其是加水多了之后,“淡宿墨”的效果就出来了。那只是一次偶然的发现,关键在于回杭州后的整理创作。吴山明开始舍弃原先“浙派”的那一套用笔方法,改枯笔为湿笔,探讨线条与水渍的组合方式。如1987年画的《高原一瞥》,他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新境界。其实,写生环境的改变只是偶然的因素,而他从“宿墨”的传统中发现现代变革的可能性,才是转换之必然。正是这一点,他将自己从“新水墨”的现代实践中划出去,自行归入传统一路。他说黄宾虹、潘天寿的中国画都具有“前卫性”,如宋之梁楷,清之石涛、八大,都具有各自的“前卫性”。其所谓的“前卫性”,实际上指的是对同时代绘画的超越性,具有先锋引领的作用,但又在自身传统基础上生发。吴山明使用“宿墨”,说宿墨有传统可以回溯,同时还可以扩展,即在使用方法及语言方式上,都有扩展的余地,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人在尝试,但能传承下来的并不多。中国画的语言变革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为大家所重视,且热点都在材料工具上,如“水喷喷、盐撒撒、纸揉揉”,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各种偶然性制造肌理,可遗弃的却是中国画最根本的用笔问题。回到本源问题上谈论继承与创新,显示的是一种文化立场,也可称之为本质主义者的立场,其在偶然性因素之外,更注重内在的必然性,能直接体现主体的精神意志,而不是谁都能搞的那些东西。中国画传统的核心是笔墨问题,用笔是根本。黄宾虹虽然也谈墨法,也用宿墨,但都在笔法的范围内。潘天寿用泼墨,也画指墨,亦不离用笔之法度。吴山明也是在用笔的前提下,进行有关墨色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实验,才能保证绘画中的难度、高度和深度,才能体现传统的现代维度。难怪在1985年,他主持中国画系的教学工作时,就将“意笔线描”列入本科的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改革,并主持编写教材。 什么是浙派意笔人物画的总体特征?林锴说是“笔墨酣畅,水分饱满,浓淡枯湿有如勾花点叶,一气呵成,很少用积墨法,有时一笔落下,夹色夹墨,构成多层次的色阶,清新朗润,很具透明感。线条湿度适中,不枯涩,不漫漶,这些都是花鸟画上常见的技法特点。如果不是平日在笔墨上训练有素,这种恰到好处的功效是很难达到的”。那么,什么是吴山明意笔人物画的特征?刘国辉说是“水渍法”,即在使用宿墨的写意笔线基础上,用水洗退墨,留下水渍痕,亦称“宿墨水化”。其实,水渍法只是“雾化”或“虚化”的一种手段,尽管有材料的物性肌理呈现,另具品位,但绝对不是中国画的本质。吴山明对本质性问题的叩问依然在于笔墨,他用洗或染的方式将用墨的程序尽量简化,同时也将墨色空间简化,突出用笔和用线造型。因为“水渍法”,吴山明将笔墨的问题分别处理,不再“夹色夹墨”,依然笔墨酣畅,水分饱满,而且清新朗润,具有透明感,但吴山明的笔线却又松动自由,具有较强的书写性,并善于用点或点皴,“形成了中锋笔踪和宿墨渗化相结合笔墨方式,似古而实新,奇妙而卓异。”与其前辈画家相比,如方增先等人,吴山明接近传统之处在于“中锋用笔”,讲究笔踪。张彦远即言:“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而吴山明在笔墨问题上所追求的单纯,亦在其“笔踪”意趣,去除皴染点虱,藏头护尾,春蚓秋蛇,且与形之结构又相吻合,与画家本人的素养相关。吴山明曾言:“中国画中的线,除完成外形特征的勾勒外,还必须以线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物体形态与构成的力度,运用不同性质的线去适应事物的不同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