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彷徨中呐喊-2019年精选文档.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彷徨中吶喊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鲁迅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精神存在。 作 为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 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 语的奠基者和现代文化的立法者,鲁迅和鲁迅思想所蕴含的社会 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诸多观点中,鲁迅尤以“立人”思想 的提出而最具伟大意义。 一鲁迅眼中大写的“人” 古有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必除去“志同道合” 的意义外,其间还应包含着封建传统教育观念下的人伦意义, 那 就是凸显中和之美,以中庸为纲的为人处事之道。鲁迅对这种 “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破坏人的个性发展、束缚人的思想解 放的思想传统大为否定,他将“汝为国民”、“汝为世界人”等 使人“不敢标新立异”的观点排开, 从“类”和“群”中提炼出 “个”的概念,作为其“立人”思想的前提。 首先,鲁迅认为这个“人”必须是真实的、具体的人,人的 个性性格、思想意识和他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是生存环境决定了人的面貌, 所以这个“人”不是观念中的、 空 口谈论的人。所以,在这一点上,鲁迅的“人”相比于梁启超等 人脱离实际的“新民”说更有现实意义和现代观念。 鲁迅注意并正视这个问题: 人包含着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 和自然属性,因而人既是精神的又是肉体的。 他的“立人”思想 与“新民”说相比,考虑的不只是“立人”和“立国”的关系, 而更强调于“人”的建构,因而他的“立人”思想又与经济革 命、政治革命和大众思想革命联系起来。 小说《伤逝》和杂文《娜 拉走后怎样》就是对经济革命的思考,在肯定个人权利的同时, 个人欲望的合法性被鲁迅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人的解放 就应当包括经济的解放;小说《药》《阿 Q正传》和杂文《辱骂 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中涉及到他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他说“革命 其实是并非叫人死而是叫人活的”, 所以他号召人们要做真正的 勇士,对于破坏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事物,“无论是古是今,是人 是鬼”都要“踏倒他”。 全面、具体地理解“人”的内涵, 是鲁迅提出“人”的概念 的首要前提, 因而他的作品中塑造的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促成其 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生存环境,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阿 Q意志 消沉、悲观失望的魏连殳,受苦受难、愚昧无知的祥林嫂等一系 列人物, 无不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描摹出来的。 从那些真实的 社会图景的再现中, 我们更清楚地理解鲁迅对于“立人”的迫切 要求。 其次,他认为这个“人”应是个别的、个体的人,有独立的 思考和行动能力,而非待在群体中做看客。鲁迅认为,一旦把人 归为“群”, 那么社会的发展便很少会有希望。 当时的处境下人 人自危、陈腐守旧的“群体领袖”们更是使出各式手段维持现 状、保住自己的权威; 而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充当了“看客”的角 色,只要被惩罚和嘲笑的人不是自己, 那么面对别人的痛苦便心 安理得地抱着猎奇的心理,殊不知自己也只是处于“暂时做稳了 奴隶”或“连奴隶都不是”的境地。 鲁迅向来痛恨看客们的自私 冷漠,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他点出了这些人的本质危害,正 是在这种“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的中庸思想影响下, 国民逐渐 养成了“坐山观虎斗”的逃避性格, 这便使得千年来的中华民族 成为容易被欺侮、被颠覆、被毁灭的民族。所以,要消除这样的 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群”打散、打烂,逼着人有新异的 想法,渐而使他们自觉地转变想法。只有如此,人才能“以己为 中枢”,思想行动全凭自己的意志去裁决执行、 无须对着锈迹斑 斑的“铁屋”的墙壁抬头聆听头顶的号令。 如此一来,“立我性”也绝非难事, 一旦自觉摆脱了对于他 者的依附和崇拜,那么个体生命必将处于自然状态,深推开去, “人”将为真的人、大写的人。不仅如此,鲁迅还提出:“解放 之后的个体不应该成为游离的飞尘, 而应该承担起继续解放和建 立合理的社会关系的责任”。 可见,鲁迅提出的“人”不是“个 人主义”的“人”,个人意志与社会矛盾并不矛盾。最后,人的 终极意义也将自然显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力量将是“人我相 通”、“物我相通”,那个时候,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都将强 盛和平。 二 鲁迅“立人”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立人”是鲁迅思想的逻辑起点 和最终价值指向,从 1907 年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立人” 的命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鲁迅几十年如一日,都为这一目标 而奋斗。然而,鲁迅人学思想有一个生成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融汇着不同的思想资源,吸纳着不同的文化因素。正是从 对比和分析中, 我们发现了鲁迅的“立人”思想在中国具有绝对 的独创性和超越人类历史进程的现实意义。 1.日本留学时期:“立人”思想的初建 考察鲁迅人学思想的生成, 一直可以追溯到他在南京时期对 进化论的接受, 但是, 鲁迅的人学思想的自觉建构却是在留学日 本时期开始的。正是在那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