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愚溪诗序学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 文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愚溪诗序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课文悟读   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古人说:不平则鸣。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直接说;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   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案。文中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似乎这“愚”在于山水。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无疑,作者是借溪说人,以溪自比。文中说,“适类于予”。那么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柳宗元真的“愚”而无用吗?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愚”。他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落了个失败被贬。既然柳宗元不愚,那么到底什么人愚呢?这一问,就触及了文章的要害。柳宗元一心为国家、为百姓变法,可是一片忠心没有人看到,遇到攻击没有人主持公道。谁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吗?如此一步步探询过来,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损,是反话正说:世人皆“愚”,惟我独明。读到这一步就明白,为什么柳宗元发了这样的牢骚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了。原来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一层层的遮掩之后。   二、亮点探究   1.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到“愚”,阅读课文想一想,最重要的两个句子是哪两个?   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第1段的“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和第4段“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两句。前一句是全文“八愚”的根源,无这一句则无全文之“愚”。如果不是“我”“触罪”被贬到潇水之上,“愚溪”则不会有“愚”的名称,后一句则说明我“愚”的程度。这两句巧妙地在自责之中把心中的怨恨说得虽隐晦却痛快。   2.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   探究学习:这里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道”,“有道”则“智”,“无道”则“愚”,可见不是真正的“愚”;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愚”。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土之居者”对冉溪名称的分歧?   探究学习:这样可以自然地引出自己的命名,使“愚溪”的得名顺其自然,可以使自己借题发挥的用意既自然又比较隐蔽。   4.比较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或意思。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   ②得其尤绝者家焉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④予得专而名焉   探究学习:本文中含有“焉”字的句子较多,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它们的用法和意思。①句中的“焉”很容易理解为兼词,但从句子结构看前面已有主语“灌水之阳”,如果说成“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在那里”便很别扭,所以还是理解为助词更好。②句中的“焉”则应理解为兼词。因为“家”在这里为动词,“焉”跟在动词后面,不理解为兼词,则不妥当。③句中的“焉”看上去是助词,因为上文“得泉”语意似乎已经说得很明,语气似乎也已经收住了,但是上句是叙述“行”这样一个动作,而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交代找到泉的方位,所以这个“焉”还是作为“兼词”(在那里)比较好,只是要注意翻译

文档评论(0)

137****1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