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战略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docxVIP

中国发展战略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发展战略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 一毛泽东:平衡发展和赶超战略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新中国成立后 , 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 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 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平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 平衡发展战略 所谓平衡发展战略 , 一是指围绕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 , 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 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两条腿走路”。二是指区域平衡发展 , 即实现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平衡发展。 1956 年 4 月,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初步总结了苏联在发展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 提出要“以苏为鉴戒”, 准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接着在 1957 年 2 月《关于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 , 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优先发展 重工业 , 工业和农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他说:“以重工业为中心、优 先发展重工业 , 这一条毫无问题 , 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 , 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 , 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 业。” 1(310 页) 这是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1959 年 12 月— 1960 年 1 月,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讲话中 , 再次指出“工业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 , 但是 , 提法要适当 , 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 , 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 , 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2(122 -123 页) 毛泽东平衡发展战略的另一方面是区域平衡发展 , 即实现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平衡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一 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一五”计划期间 , 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思想 , 我国政府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 即着重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 , 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 达到经济发展的平衡。“一五”计划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 694 个, 实际施工的达到 921 个, 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 , 如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 , 布置在中 部和西部的有 67 个, 布置在东北的有 50 个。这使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从无到有 , 并达到体系配套。 1956 年,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还提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 , 但是 , 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 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1(25 页) 毛泽东实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第二个时期是“三线”建设时期。当 时, 因为中苏关系恶化 , 美国扶持台湾在东南沿海妄图建立“游击走廊” , 中印关系紧张 , 客观上存有战争危险。而我国经济重心过于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 不能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 毛泽东和党中央便作出了迅速开展“三线”建设 , 建立大后方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 1964 年到 1978 年长达 24 年, 按照毛泽东“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指示 , 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初步建成了一批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电子、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 , 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东西不平衡的现状。 赶超战略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 , 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的赶超战略的影响, 加上国内反冒进及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毛泽东头脑开始发热 , 于 1957 年 11 月提出了在短时间超英赶美的发展战略。 11 月 28 日, 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 , 提出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 , 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口号 , 并设想再用 20 年到 30 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 , 以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8 年 5 月在八大二次会议上 , 他又提出“7 年超过英国 ,15 年赶上美国”的口号。这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求强”、“求速”的“赶超战略” , 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其后 , 毛泽东通过反思“大跃进”的沉痛教训 ,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说:“中国人口多 , 底子薄 , 经济落后 , 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 , 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 没有 100 多年的时间 , 我看是不行的。” 3(32 页) “现在看来 , 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 , 越急就越办不好 , 不如缓一点 , 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2(236 页) 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 , 毛泽东实际上放弃了这一赶超战略。 二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台阶式发展战略 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 并对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和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55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