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如何把握语文教学内容.docxVIP

【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如何把握语文教学内容.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如何把握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要求我们须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新课标》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其目的即在于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何以使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即不是勿达目的缺乏火候,,也不是失之偏颇的过犹不及,而是达到准而有度呢? 一、留住语文的根标度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 这样的课外延伸无疑使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不能否认,语文课确有知识教育的作用,也即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语言、文学知识、某些文化知识。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折本求末、喧兵夺主从来就是愚蠢的行为。当然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并非都是具有浓烈文学和人文信息的文学作品,(像《太阳》便是常识性知识的说明文)但是,无论是何类课文,我们在课外延伸时均应考虑如何使课外材料的拓展为达成语文学科的目标服务。如果不是从是否具有语文价值出发去延伸语文材料,必然失去对语文教学的语文化的控制,使语文课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交叉、渗透和整合时切记: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和提高,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的积极形成,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全面优化的目标才是语文教学之根。 二、瞄准衔接的靶准度 课外延伸的靶心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 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不妨把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如《趵突泉》的小泉部分,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得栩栩如生: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冒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像攒得很整齐的珠花,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 在品读这一段语言材料后,可提供一段录象材料,让学习学习文章组合语言之妙进行描摹,用美的语言尝试美的表达。 (2)内容难以理解品味之处。 在北京版的第十册教材中出现了这么一个例子, ①绿竹别具三分景 ②松竹梅岁寒三友 ③红梅正报万家春 ④芳草春来依旧绿 ⑤春夏秋冬春为首 ⑥梅花到时自然红 ⑦桃梨杏春风一家 ⑧梅花李杏梅争先 让学生把这些混乱的上下联区分开来。简单的教学,可以是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大家一读了事。其实这儿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衔接之处。一是通过读几组对韵歌了解对之义,明白词性相同才能对;二是通过读对联和小组讨论,知道对联特点:字数相等,意思相关,音韵相谐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为仄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为平声,即第一声和第二声。瞄准了这样衔接的靶心,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言语积累面,又使难题迎刃而解,岂不是有一石三鸟之效? (3)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 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段话学生难以认同: 所以,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对他人有用的人。 学生认为,父亲干吗要孩子做花生一样的人啊,做一个像桃子、苹

文档评论(0)

wei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