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doc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长:120分钟 卷面满分:100分) 命题人:陈天娇 审题人:蒋远桥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考生注意:所有作答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 一积累应用10分 1. 填空。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 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3)____________________,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____________________,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5)大直若曲,大巧若拙,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 (6)非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孟子》) (7)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引发后人共鸣。 【答案】 (1).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 道听而途说 (4). 敝则新 (5). 大辩若讷 (6). 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7). 问君能有几多愁 (8).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要在理解“省”含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2)不要漏掉虚词“之”“也”;(3)不要漏掉“而”;(4)要在理解“敝”的含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5)注意“辩”“讷”的写法;(6)注意“箪”的写法;(7)注意“似”的写法。 2. 可填入语段空白处的一项是( )。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_________。”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A.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大雅,柔民》) B.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大雅,柔民》) C.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D.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商颂,玄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的能力。 首先理解选项中各句的意思, A项,“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句意为: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 B项,“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句意为:不欺侮鳏寡之人,不畏惧强暴之徒。 C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句意为: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D项,“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句意为:国境数千里,是民众所居住。喻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靠人民来保卫。 然后分析语段的意思。根据前句“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和后句“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分析,此处说的是我国疆域是各族人民历尽艰辛,共同开拓的,那么各民族都是我国的主人。所以结合以上各句的意思,此处应选用“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故选D。 二、阅读5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节选)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 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一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⑤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视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稳,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

文档评论(0)

一脚踏进桃花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