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docxVIP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书法风格受时代的影响,翻开中国书法历史的篇章,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都有鲜明的特性,中国书法理论家普遍认同“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一观点。苏轼是宋代书法的领军人物,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冲破唐代书法法度森严的藩篱,大胆推陈出新,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本文将简单分析影响苏轼书法风格形成的因素以及苏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一、对“尚意”书风的认识 “意”是愿望的意思,《说文解字》释曰:“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意”从《易经》开始,即被看作万物内部的本质,圣人“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象成为存意的载体。关于书中之“意”,清代刘熙载《书概》称:“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黄志强、杨渊斓在《尚意书风与苏轼“自出新意”的书法观》中提出,在魏晋人看来,“意”就是人的精神风韵在书法审美领域的再现,并列举了很多著名的书论来证明这一观点。如袁昂评钟繇书法“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本研究认为,“尚意”书风追求释放人的天性,是书法家自然性情的流露,没有做作,天真烂漫,这与唐代追求的书法的高度严谨性大相径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扬雄曾经说,书为心画。因此,书法家的性格性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天生性情洒脱,不拘小节,传言他爱石成癖,曾经在路上遇见心仪的石头,立即对着石头作揖。苏轼同样如此,他一生才华横溢,奈何屡屡仕途不顺,多次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但是他不為形势所迫,潇洒风神,洒脱自然,满腹诗书汇于腕底,创造了一幅幅天真、自然、生动、有趣的书法作品,将宋代的“尚意”书风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苏轼作品中蕴藏的“尚意”风格 (一)时代特征 苏轼才华横溢,在诸多的艺术领域多有建树。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可以作为苏轼追求“尚意”书风的佐证。苏轼书法中展现出的“尚意”风格,是与宋朝这个大环境分不开的。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避免武将作乱,他废除武功,强调文治。在这样的政治主张下,宋朝的艺术活动得到了全面的传承和发扬。在书法的传承方面,艺术家们绕过了唐朝法度森严的书法结构,而是从晋朝大量的手札、尺牍等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与宋朝的整体文化环境相吻合的。晋人的隐逸潇洒,给宋朝文人更多的灵感和触动。再者,宋朝禅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与苏轼交友甚好的黄庭坚就是僧人,禅家对书法有一定的影响。而宋朝皇帝也多是艺术大家,赵佶的书画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北宋的欧阳修、苏舜钦等人,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同样不可小觑。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轼迎合了时代精神,在书法追求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尚意”风格。 可见,苏轼的“尚意”,虽然是个人性情的流露,也是时代影响的必然。如果离开了宋朝这个大环境,就不会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更不会有“寒食帖”这一旷世奇作。 (二)创新意识 纵观苏轼的艺术活动,主流思想皆以“意”相标榜,重视人的主体精神,强调不践古人,自主创新无疑是苏轼文艺思想最鲜明、最突出的表现特征。 苏轼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从其数量众多的手札作品看,在构图上看,他的手札每行字数不一,整行的中心点也不全部在一条线上,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显得生动有趣,摇曳多姿。 从字的结体看,苏轼大胆采用了前人不敢尝试的扁平结构,甚至还被同时期的黄庭坚笑讥为“石压蛤蟆”,但是无论如何,苏轼的作品仍然受到了世人的热爱和追捧。那种天真烂漫的生机、才华横溢的气息,都给苏轼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痕迹,使他成为书坛创新的领军人物。 在这里,本研究以苏轼的代表作《寒食帖》为例分析苏轼的创新精神,《寒食帖》是苏轼中年书作的代表,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合称为“三大行书”。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该帖气韵生动,跌宕起伏,已经具备了丰富多变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苏轼艺术顶峰的代表之作,达到了心境、诗文与书法的高度统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开篇尚循规蹈矩,有板有眼。可是随着陈述的展开,作者的思路也逐渐开阔,天马行空,大开大合,心情随着视角的转换跌宕起伏。“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让人深刻体会到苏轼被贬以后的困顿生活。“破灶”二字突兀,造型奇崛,夺人眼球;“苇”字细长,偏偏留有细细的悬针,这在别人眼里或许是病笔的结体,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在寒风冷雨中,瘦弱的芦苇飘荡摇曳,显示着作者人生飘零的际遇。这些结构独特、笔法迥异的地方,在前人的作品中是没有的,因此该帖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大家都被这部作品的创新精神所深深折服。 (三)实践基础 苏轼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