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又称药性, 要全面地认识和 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必须从不同角度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 作用强度、 作用的益害性 等进行认识。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 归经、升降浮沉、 毒性等。 中 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 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 正,消除 病因, 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 药物针对 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 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 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 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方面 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 平性 ,平性 的含义 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 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 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三、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 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 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 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五味 一、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 的高度概括, 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但长期以来将涩附 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确定依据 五 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 范文 . . 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进 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 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 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 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 辛 , 亦称辛香之气,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