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要放到城乡融合背景下统筹布局-经济学及农业经济专业毕业论文资料.docx

乡村教育要放到城乡融合背景下统筹布局-经济学及农业经济专业毕业论文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村教育要放到城乡融合背景下统筹布局 乡村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村庄不是从来就有的,从原始聚居到逐步形成,繁衍生长发展,增长数量大概在2000年初时达到最多,未来会大量减少,但不是全部消失,一些乡村(不一定是村庄)也将长久存在。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把握村庄发展的历史规律,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 要以人的分布配置教育。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哪里有人哪里就需要教育,不能简单的以行政单位作为判断。文革时期,我的母亲因家庭出身原因,被迫到湖南省凤凰县边远的小山村教书。我随母亲到乡村住过一段时间,有机会真正体验到乡村的快乐和艰苦、村民的朴实和真诚。前些年带着高龄的母亲,再次回到当年教书的乡村,想为乡村和学校做点事,打口井或捐个图书室,结果发现两个村庄都已经搬到离公路比较近的地方了,村里年轻人或中年人大部分都离开了,学校也早已经没有了,让我们有心而无处施力,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回京后,时常反思。作为长期从事乡村建设的研究人员,我也非常反对十几年前开展的教育城镇化,认为不应该把具有公共属性的教育作为产业产品。 乡村的未来会是怎样?我们的确应该思考乡村的未来和价值,城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格局?大城小乡还是城乡均衡?经济发展导向和均衡安全格局应该如何兼顾?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更高的社会综合全面发展,都需要系统全面地思考,不能再用简单的城乡二元思维考虑问题,城乡融合是对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关系的最新诠释。近10年来,城镇化进一步加速,城乡发生了巨变,中国已经从乡土中国发展到城乡中国,到了今天以城市为主导的城乡格局。 乡村教育需要放到城乡融合背景下系统考虑。城市和乡村就像一个人体,城市为头,乡村为手脚,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但是都不应割裂对待,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的。城市历经了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到城市群、城市带的不断壮大发展过程,乡村也将历经从繁衍发展到萎缩衰败再到乡村圈、乡村带的发展过程。逆城市化所形成的未来乡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村格局。国家级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首先提出要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然后谈的是乡村的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和乡村治理等。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应该说是最有高度和最系统全面的,乡村教育无论是作为公共服务设施还是其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社会属性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仍需系统考虑,不要简单将其凌驾于其他之上。 今年上半年去了怒江州,发现当地的做法是把大量生活在深山中的孩子们搬到县城里来,长期居住和学习,我在调研中也从乡村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思考,这样做是否正确?当地同志们的解释是:如果不搬下来会永远贫穷,因为传统文化就是原始的部落文化,永远不能现代化等,这样的思路和方式也是当前主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大方向是正确的。当然,我们也需要系统考虑进城后的乡村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有条件留下来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所以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凡事都要深入调研,都要针对研究,不能简单一拍脑瓜子做出判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