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作者: 日期: 6200工作面 地表移动观测站 设计说明书 设计人:PP 学号: 班级:测绘13-4班 中国矿业大学 2016.4.10 目录 TOC \o 1-5 \h \z 一、 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 3 意义: 3 任务: 3 二、 矿井工作面概况 4 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4 地表移动参数 4 三、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4 1?观测站设计的原则 4 2?观测站设置所需要资料 5 3?观测站分类及布设的形式 5 4.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6 5?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7 6?观测点数目及密度 8 7.观测站的设置 9 五、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10 1?连接测量 10 全面观测 10 日常观测 11 六、 观测成果的整理 12 1?观测成果的计算 12 2.绘图工作 14 3?观测站成果整理 15 17 17 16七、经费估算 16 一、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 意义: 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 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 形。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 ,获取和 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 务主管部门的职责。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 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 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 ”安 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 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建立地表移动与变形 观测站进行现场观测,是进行此项工作唯一有效的方法。 任务: 某矿6 2 0 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 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 通过设立地表移 动观测站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 : 1) 米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2) 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3) 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 4) 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移动角、裂缝 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下沉系数、主要影响半径、超前影响 角、超前影响距,滞后角及滞后距和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等; 5)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 矿井工作面概况 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 0 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 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 3 08、1310、1 312采空 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 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 23~820 m,倾斜宽为4 6?1 2 9 m,煤层厚度0.70?1. 33 m,平均1. 1 0m, 煤层倾角4~19/ 6 ° ,第四系平均厚度1 9 6 .1 6 m。工作面标高为-23 3 ~-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 21m 6 20 0工作面上方 地表地势平坦,标咼为4 3m左右,冻土深度0. 4 m。 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3 = 7 50,上山移动角丫= 75°,下山移动角75°-0.6 a,表土移动角? =45°,充分采动角? 1=^2 = ? 3=5 5 0,最下沉角 90°-0.5a 三、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观测站设计的原则 观测站是指开采进行之前,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按照一定要 求设置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测点。通过定期地对这些观测点进行监 测,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 从而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 律。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观测站设计应遵循以下 原则: 1) 观测线应布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 设站地区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 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 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 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在冻土 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 .5m以下; 6) 测点埋设要牢固,设在移动范围内的观测点与地表同步移动。 2 .观测站设置所需要资料 a) 图纸资料(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钻孔柱状图、剖面图 等) b) 采矿资料(开采工作面设计图、采掘进度计划、周围工作面开采 情况等) c) 地质资料(采区及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地质地形图等) d) 测绘资料(矿区控制点、已有的地表移动观测资料及参数等 ) 观测站分类及布设的形式 按观测站设置的地点: 地表移动观测站 岩层内部观测站 专门观测站 按照观测的时间: 普通观测站 短期观测站 按照布设的形式: 网状

文档评论(0)

xush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