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思考.pptVIP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思考.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录 1 2 3 4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变化 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体现 对网络环境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反思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20世纪40年代,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达到80%以上,许多人认为广播媒介为众多不识字的受众提供了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的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准。 但初期一些听众调查数据显示,那些以启蒙、教育和修养为目的的“好”节目并不拥有很多听众,反而是“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等娱乐节目的收听率高得出奇。这种现象,使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1、提出背景: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案例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卓格,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11位爱好者进行详细访谈,发现尽管是同一个节目,人们的收听动机、欣赏侧面以及获得的满足是不同的。 (1)竞争心理的需求:通过抢先猜测答案使自己与出场嘉宾或收听伙伴处于一种竞赛状态,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乐趣;  (2)获得新知的需求:从节目中获得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  (3)自我评价的需求: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自己的只是程度,确认自己的能力。 2、经典案例: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案例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发送员工大罢工,贝雷尔森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纽约受众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了解外部的变化;  (2)日常生活的工具,了解广播节目、天气、交通、购物等信息;  (3)休憩的手段,在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因为了解新闻或新知识获得他人尊敬;  (5)社交的手段,读报可以提供丰富的话题,活跃社交生活;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成为每天的习惯性行为。 2、经典案例: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案例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69年D?麦奎尔等人从包括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六种节目形态中,通过调查提出了受众观看电视的四种基本类型效用: (1)心绪转换:提供消遣与娱乐,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  (2)人际关系效用:一方面为拟态人际关系,对节目中人物产生朋友或熟人的感觉;一方面为现实人际关系,通过谈论节目内容,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等。  (3)自我确认效用: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可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4)环境监测效用:通过观看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2、经典案例: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1974年,著名传播学家卡茨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前提下,总结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1977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该模式做了若干补充,如下图示: 3、基本模式: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需求: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心理起源; 实际接触行为需满足两个条件:媒介接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接触行为; 接触的结果有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4、基本论点: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一、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受众的媒介接触是 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是一种具有某种“能动性”的活动; 二、否定了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三、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5、理论意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三点 十三分。 目录 1 2 3 4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 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变化 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体现 对网络环境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反思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四

文档评论(0)

小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