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资料中医外科学--.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部位的命名:蛇头疔,蛇眼疔,代指,蛇背疔,螺疔,蛀节疔,泥鳅疔,蛇腹疔(鱼肚疔),托盘疔,足底疔,涌泉疔。 3、病因病机:外伤染毒,或脏腑蕴热,血凝毒滞,组歌经络,肉腐为脓而成。 4、诊断: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外伤史,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述蛇眼疔、蛇头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的临床表现及各自特点。X线摄片可确定有无骨质破坏。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要时应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5、鉴别诊断:类丹毒。 6、辨证论治: 内治: 火毒凝结,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热盛肉腐,治宜清热透脓托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刺、炙山甲等; 湿热下注,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外治按阳证疮疡初起、成脓、溃后治疗。蛇眼疔剪除嵌甲,蛇头疔及早切开,切口位于手指掌侧面,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纹切开。 7、预防与调摄:注意保护,防治手足皮肤损伤,手部疔疮忌持重物剧烈活动,足部疔疮抬高患肢减少行走,愈后手指功能锻炼。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三)红丝疔 1、定义: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2、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延患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 疮疡、疖、疔 涡阳县中医院 概 论 含义——体表化脓性疾患, 传统中医外科重点。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外感六淫邪毒 外来伤害 饮食不节 情志、房劳损伤 “五气过极均能化热”故疮疡以热毒、火毒为常见。 2、病理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肉腐化脓。 二、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特体系。 1、普遍规律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脓、溃。 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 轻: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口干,口渴,溲赤便结。 重: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三、治疗 1、内治:内治法是外科治疗的基础 (1)消法:用消散祛邪药物,使肿疡消散、吸收。 仙方活命饮: 白芷、浙贝、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散疮疡 “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收,已成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良剂也。” (2)托法 用补益气血、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 托毒法:用于脓成未溃之疮疡。 透脓散: 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 补托法:用于体虚邪恋,脓毒补益不易外泄。 托里消毒散: 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 (3)补法 补虚扶正,生肌长皮。 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支持疗法。 2、外治:外科治疗的特色,必须辨证使用。 (1)药物外治法:按给药方式分 A、敷、贴法:根据药物不同剂型分 围箍药:使肿疡消散,邪毒聚集局限。 药粉+调剂 糊状物 如:四黄水蜜 膏药(硬膏):因板硬不适感,换药时不易清洁,目前少用。 油膏(软膏):适用于疮疡各期 。 药粉+油脂 软膏 四黄膏 冲和膏 阳和膏 生肌膏——用于溃疡生肌长皮。 祛腐生肌、拔脓助长是中医外治的特色。 鲜草药外敷:用于阳性疮疡。 如:芙蓉叶、野菊花叶。 煎 熬 调 匀 用于肿疡消散。 B、掺、搽法 掺法:将药粉直接掺布伤口或油膏上,依其作用分 消散药:冰片、肉桂、胡椒 提脓祛腐药:红升丹+熟石膏;红升丹药条 腐蚀平胬药:白降丹、平胬丹 促生肌收口药:珍珠末 搽法:将散剂与液体混合外搽患部 如:三黄洗剂 洗法:中药煎剂外洗患部 如:消炎止痒洗剂 (2)手术:切开排脓引流 确诊: 部位: 方向: 方法: 引流: 火针烙法:减少损伤,防止出血,通畅引流 (3)其它疗法 引流: 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 扩创引流: 棉垫法 外治法内容丰富,广泛流传于民间,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总结。 疖 1、定义: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特点: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3、病因病机: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

文档评论(0)

DKman_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