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第三章.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粮食民俗 一、粮食民俗 揭示民俗在种粮、 吃粮和粮食经营中的渗透作用, 指出它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的现象,分析围绕粮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传承的民俗文化。 粮食民俗是综合的分析农业生产民俗、 饮食民俗, 也涉及到组织民俗, 并且能够与当下 的关于粮食安全、饮食安全等,农业发展等问题的讨论结合起来。 (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 自养的模式 。 1、传统农业生产遵循自然时序,形成相应的时序和节令习俗 -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种地方的耕作习俗。 - 农业对自然地貌和气候的依附性,严格遵守岁时安排生产,与季节更替保持一致。 - 适应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 冬至、 小寒、 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占卜天象、预测农事的习俗 - 适应自然气候, 观察天象、气候的变化规律, 形成了很多地方农谚,特别是岁时节令时 观察气象,用于预测农业的丰产。 - 通过占卜农事的丰欠, 相应的也形成了祈福攘灾的习俗, 以及各种农业的禁忌和祭祀的 习俗。 - 各种应季的农业产品还用于祭祀、交换、社交等文化活动,粮食称为文化符号。 3、传统农业遵守耕种主要农作物的原则 - 进行休耕轮值,也发展了复式耕种、综合农业。 - 保证农作物的多样性,抵御灾害,平衡地力和产出。 4、围绕着农业生产和产品,地方上形成各种神话、传说和故事 - 凸显粮食的文化价值意义。 - 体现人们对粮食的尊重和崇拜。 皇帝教民稼穑;尧舜亲耕等神话。 民族的祖先,介绍粮食的知识和方法,粮食与人、动物的关系等。 5、农业生产的地方化 - 对地方农业生产和产品的尊重。 - 地方的粮食权力的保护问题。 (二)工业化的农业生产——市场化模式 市场模式的目标依据投入产出决定; 粮食的价格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最小的投 入最大的产出、最大化的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 粮食的文化价值的弱化, 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提升。 但是粮食作为商品, 还具有特殊 性,人类生存必需品。 1、工业化的生产打破了农业生产与自然时序的关系 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 技术手段的使用带来的影响(对土地和水的污染) , - 各种促进作物生长的制剂的影响 - 对农业物种的改造,转基因产品,生态圈物种的侵害等。 2、工业化生产打破了自我供养,通过市场化实现粮食的供给。 自我供养打破了家庭的自我供养和社区的自我供养。农业出现规模化经营的方式。 小农经济或者小农场经济的打破,田园诗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的打破。 3、大国农业或者跨国农业的霸权的影响。关于粮食多样性保持面对的问题,以及关于种子 保护的争论等等。 - 市场化的供给和粮食援助和补贴对各国或者各地的农业自养模式带来的影响, 以及带来 的粮食权力问题的讨论。 - 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利润追求带来的土地、水的过度使用,影响到粮食的加工和消费, 以及人们相关的消费习俗的变化,甚至是身体本身的变化。 - 二、粮食消费模式的转变 工业化生产替代厨房,快消费代替慢消费。 (一)传统的粮食消费民俗 1、丰富的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可以按照不同原则进行分类描述。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日常食宿、 节日食宿、 待 客食宿、特殊食宿。 -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 南北方、 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差异性, 体现地方性和民 族性。 饮食种类的多样性同时体现着不同地方、 民族和群体的文化价值和信仰。 通过饮 食可以解读地方

文档评论(0)

本尊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