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导学案-副本.doc

高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导学案-副本.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节 等高线判读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几个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2、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高度的计算方法,熟练辨别各种地形,并能根据等高线判读陡坡、缓坡,为下 一节学习等高线的应用打下基础。 【重、难点】:计算高度、辨别地形、判断坡度 问题探究一:高度计算 (1)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的判读: (2)等高线地形图上相对高度的判读: A:若A、B两地都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 B: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n-1)d ﹤h﹤(n+1)d, 其 中n为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C:崖顶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A≤H﹤A+d (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大的) D:陡崖底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B- d <H≤B (B为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小的) E: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d ≤h﹤(n+1)d, 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闭合区域: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 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 的高度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即“低的更低,高的更高”。) 读图一,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A、B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 (2)R、Q两地的海拔各在什么范围之内? (3)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4)RQ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5)BQ两地的相对高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一 图一 2、读图二,完成下列各题: (1)M点的海拔范围 (2)N点的海拔范围 (3)M、N两点的相对高度: 图二(4)陡崖高度: 图二 3、读等高线图(图4),已知a>b,回答第9~11题。 (1)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 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 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 ) ①200<M<300 ②300<M<400 ③100<N<200④200<N<300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问题探究二: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地形辨别) 1、山头与洼地(盆地) 曲线 高 低,示坡线向 曲线 低 高,示坡线向 2、山脊与山谷 凸低为 (中间高两侧低) 凸高为 (中间低两侧高) 3、鞍部:两个山头间的低凹处, 4、悬崖 一般也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的会聚处。 悬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 1、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②山谷③盆地④鞍部 B、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C、①山脊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D、①山脊②山脊③盆地④鞍部 2、读下图,不属于LG线穿过的地形是( ) A、山地 B、平原 C、陡崖 D、盆地 3、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 (2)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米;同一时间测得A、D两地的气温相比,______地气温更高。 (3)C地位于D地的______方向;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________千米。 (4)某徒步旅行者在此山区迷路,当他发现一条小溪时,果断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摆脱困境。请解释 这种做法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探究三:等高线地形图陡坡缓坡判读(判断坡度) 1、在同一等高线图上: 2、在不同等高线图上 (1)、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2)、比例尺、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