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数学_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设计(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本节课是新版教材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第4.3节《等比数列》第2课时。从内容上看它是我们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函数上的类比和等比数列基本概念的延伸,本节以此为出发点,引出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是“数列求和”的基础和前提,在整章中占有基础地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将数列从等差数列扩充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也为数列求和的研究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概念和意义; 2.逻辑推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数学运算: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计算; 4.数学建模:通过与特殊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类比,得出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重点】会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会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多媒体课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推导出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知道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满足二次函数的形式。那么大家想到等比数列有没有前n项和呢?它的前n项和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新课内容】 (一)情景引入,助学助教 1.展示国际象棋的寓言故事 问题:国王能够完成发明者的要求吗?如何求出国际象棋棋盘上的麦粒总数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抽象出求和公式: 两边同时乘公比2,得: 然后错位相减得: 这种方法叫做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通过寓言故事引入本节教学,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知欲,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初步接触错位相减法,为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合作,探求新知 1.由特殊到一般求和 问题:用错位相减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那么由特殊到一般能否用同样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呢? 对于等比数列 前n项和为 两边同时乘公比q得: 两式错位相减得: 整理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按照错位相减法求解一般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够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主管能定性和逻辑分析、数学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增长。 2.教师指导推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提问:如何在求和公式中保留尾项an呢? 通过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来带入求解。把首项乘公比的n次方转化为首项乘公比的n-1次方,然后保留尾项的形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另一种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的数学知识的求知欲。 (三)例题探究,巩固提高 【例1】 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 (1)若 (2)若 (3)若 【例2】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前n项和为Sn,若 eq \f(S10,S5)=,求公比q. 数学素养: 1.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中,共涉及五个量:a1,an,n,q,Sn,其中首项a1和公比q为基本量,且“知三求二”. 2.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中,注意前n项和公式要分类讨论,即当q≠1和q=1时是不同的公式形式,不可忽略q=1的情况. 【例3】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q≠-1,前n项和为.证明,成等比数列,并求这个数列的公比. 巩固练习1.已知等比数列{an}的首项a1=3,公比q=2,则S5等于(  ) A.93  B.-93   C.45   D.-45 答案:A [S5=eq \f(a1?1-q5?,1-q)=eq \f(3?1-25?,1-2)=93.] (四)课堂小结,回顾课堂 1.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中,共涉及五个量:a1,an,n,q,Sn,其中首项a1和公比q为基本量,且“知三求二”. 2.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中,注意前n项和公式要分类讨论,即当q≠1和q=1时是不同的公式形式,不可忽略q=1的情况. (五)课堂拓展,自主提高 1、对于S64=1+2+4+8+…+262+263,用2乘以等式的两边可得2S64=2+4+8+…+262+263+264,比较两式易知,两式相减能消去同类项,解出S64,即S64=264-1. 2、如果用一个等差数列{bn}和一个等比数列{an}相乘,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得到数列{bnan}的前n项和吗?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 教材为教师搭建了活动平台,教师要通过这个平台教给学生什么呢?教知识、教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中挖掘相关的教学因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又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