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气囊护理.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 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 PAGE / NUMPAGES 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 临床上人工气道常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建立。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气囊需合理充气以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还可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部,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但若气囊充气量过大,即使使用高容低压气囊导管,过久压迫气管粘膜也会影响该处的血液循环,导致气管粘 膜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随后瘢痕形成而致气管狭窄,严重时可发生穿孔 ;相反充气不足,则导致气道漏气,而致潮气量损失、误吸等并发症。因此,合理的气囊管理至关重要。 气囊压力 关于气管导管气囊内压的大小,有不同观点。气囊充气过度,对粘膜产生的压力大于 25~32mmHg 时可造成局部粘膜坏死。有调查表明为避免长期压迫气管内壁粘膜,防止缺血坏死,气囊充气后压力控制在 18.4mmHg 以下,即低于正常的毛细血管渗透压。还有资料表明气囊压力应 <25mmHg 或保持在 18.4~ 22.1mmHg,才能将其对气管粘膜的压力性损伤减小到最低范围。气管粘膜受压的压力超过 4.4 mmHg 会使气管粘膜淋巴管受压,粘膜纤毛运动受限 ;气管粘膜受压的压力超过 22.1 mmHg(30 cmH2O)会使气管血流中断,粘膜坏死脱落,甚至造成气管壁穿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当气管导管气囊内压力超过 21.8mmHg 时,气管粘膜血流开始下降,达 30.1mmHg 时,粘膜血流明显减少、苍白。当气管导管气囊内压达 50.4mmHg,15 min 后气管粘膜可出现明显损伤,部分基膜剥离,而压力达 mmHg 15 min内基膜开始分离。故理想的气囊压力为保持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又可防止气囊对粘膜的压迫性损伤,最适宜的气囊压力为 1 / 3 18.4~ 21.8 mmHg。 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 防止气囊压造成气管粘膜损伤,必须测定气囊压力,气囊压力测定的方法有很多。一般临床常用的有手捏气囊感觉法、定量充气法及气囊压力表测量 法。手捏气囊感觉法是判断者根据临床经验,用手捏压气囊的压力感觉 “比鼻尖软,比口唇硬 ”为适宜,此方法的判断标准不同个体的感觉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准确判断气囊压力。定量充气法是机械通气病人在选用大容量、低压型的气囊 导管时选用,气囊充气一般 5~10 ml,而因病人个体及气管导管型号不同气囊充气量不一,亦不能精确气囊压力的大小。利用气囊测压表可以科学的为机械通气病人气囊充气、放气,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准确性。 护理 3.1 气囊充气操作 有学者认为临床气囊充气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小闭合技术,在一定的程 度上可将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降至最小,且不易发生误吸和影响潮气量 ,不必定时放松气囊。方法为: ①最小漏气技术。即在吸气高峰允许有小量气体漏出。准备10ml、1ml 注 射器各 1 支,由 2 个人同时操作。在机械通气时,一人将听诊器放于病人气管处听取漏气声,另一人用 10ml 注射器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换用 1 ml 注射器从 0.1 ml 开始抽出气体,同时观察病人的通气量,直到在吸气高峰听到有少量 气体漏出而病人的通气量无明显改变为止,防止过量漏气触发低通气量报警。 ② 最小闭合技术。用物同最小漏气技术。一人听诊,一人向气囊缓慢注气,直至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抽出 0.5ml 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从 2 / 3 0.1 ml 开始注气,直至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操作时首选低压高容量气囊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过细致气管漏气、气囊漏气,可触发低通气量报警,故 选择导管型号要适宜,并检查气囊是否漏气 ;气囊充气要缓慢 ;充气量 5~10ml;最好在气囊测压表的监测 (充气量 )下,根据病人的循环情况及气囊充气时间,可适当调整气囊充气量,尤其对于低血压或休克病人则应该相应减少气囊压力,以 保证局部组织血供。 3.2 气囊放气的护理 传统护理常规中,气囊定时放气,可预防充气时间过长,压迫气管壁导致 并发症。各有关气囊放气的研究结论不一,有的认为3~4 h 放气 1~3 min;有的 认为 4~6 h 放气 3~5 min,有的认为 2~4 h 放气 5~10 min,还有的认为 12 h 放气 5~10 min。但也有学者认为气囊不需要定时放气其依据是气囊放气后 1h 内气囊压力压迫过的粘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而气囊放气时,滞留物的 清除不利将会造成下呼吸道的感染。认为在放气前清除气囊滞留物至关重要。气囊放气要 2 个人配合,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口鼻腔、咽喉部的分泌物,以预 防分泌物误入气道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然后由1 人用注射器缓慢放 气,另 1 人在放松气囊同时及时吸引渗漏的分泌物。由于气囊滞留物中存活的细菌多为耐药菌,即使少量进入肺部也可能导

文档评论(0)

zdq67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