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褶皱名称 ( 地名加褶皱类型 ) 、分布地点及范 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 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 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 ( 见附图 3) 。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 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 炭统组成,宽约 500m,长约 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 为5 ∶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 两翼产状是: 西北翼是 NW315°∠60 °-55 °,东南翼是 SE135°- ∠40°-25 °;可见西北 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 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 角约 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 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 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 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 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 断层名称 ( 地名 +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 号) 、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 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 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 ( 附图5) 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 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 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 图内全长约 180km。断层面倾向 NW,倾角 20°-30 。 上盘 ( 即上升盘 ) 为组成奇峰 - 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 ( 即下降盘 ) 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 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 800m。断层走向与褶 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 - 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 世 (T3) 之后,早白垩世 (K1) 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在望洋岗地形地质图上, 白垩系底界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 以此角度不整合界面把图区分为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下构造层由石炭系、 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上构造层由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 下构造层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一个 NE-SW延伸的向斜构造, 向斜的核部是三叠系,向斜的枢纽近水平, SE翼较陡, NW翼较缓,轴面向 SE 倾斜。 上构造层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一个向 NEE方向倾斜的单 斜构造,在单斜构造形成之后,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均被一条 NW-SE向的逆 断层截切。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化: 从石炭纪至三叠纪, 图区以稳定沉 降为主,沉积了一套页岩 - 碳酸盐岩建造。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 ,图区受 到从 SE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被褶皱,形成 NE-SW向的向斜。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的挤压作用还使图区褶皱抬升, 使图区在侏罗纪期间处于不利于沉积的环境,图区因此缺失侏罗系。白垩纪 初,图区的东部开始沉降,并依次接受了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碎屑 岩建造。新第三纪末,图区

文档评论(0)

革新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