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成为放飞生命的天堂.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让语文成为放飞生命的天堂 让语文成为放飞生命的天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就一直存在着一个理论视域上的重要局限性,那就是把教育概念局限在学校教育范畴以内,进而又把学校教育主要局限在知识教学之中。这种理论视域上的重要局限性已经使教育学陷入了进退维谷、自相矛盾的境地:在论及教育的理想性时,我们呼唤与渴望人的全面发展;一旦进入现实教育活动的论域,我们实际上又以理性认知取代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这种教育的尴尬局面,在新"课改'春风的涤荡下,正在逐渐得到改观。 然而,新"课改'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走向何方?师生参与,交往互动,信息交流,教学相长,互学,互助,互促,形式多样,动态调整,多元互动的开放性课堂不失为是追寻的目标。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务须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从约束走向自由 审视时下的语文课堂,我们还不难发现: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学习,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造传统课堂,高扬"以生为本'的理念。即教师要从"中心'的地位和"主演'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去当导演,做首席或主持人,让学生做演员,做课堂的主任。如教学四年级《草原》一课,在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时,问"你们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主动学习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小标题、勾画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这样,教师尽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主动学习。这样,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学习场。读的、画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做好"主持人',便让学生说说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要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一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教师一味按照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机械复制知识,则会使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而丧失创造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使其学习行为得以自由。 二、让教学从授受走向交流 从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来看,当前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课堂便成为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教师-命令支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绝对服从的课堂文化,从而使人们对课堂生活失却了完整的认识与理解,课堂也失却了教师和学生终极价值的依托,失却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观照。 如果说"问题化'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已有相当时日的话,那么"空泛化'则是伴随着新课程教学出现的现象,而且正为部分教师津津乐道。不管什么文体,不管什么内容,教师引导的都是"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问,但如果每课都这样问,对文本而言,就不能体现内容的差异,文章的重点就不能突出,难点就不能突破,色彩各异的篇章就成了千人一面;对阅读"倾听'而言,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细枝末节而难于'观其大略",只抓只言片语而缺乏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停留在浅层次,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提问丧失兴趣。在这种空泛化的问题引导之下,读者的'视界"不可能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问题化'不行,"空泛化'也不行,那么出路何在? 笔者有幸在龙岩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被于老师那师生无痕的交流、对话所折服。于老师让学生充分读了两三遍课文后,问:"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生1:我十分恨英法联军。(板书:恨) 生2:我十分伤心。(板书:伤心) 生3: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惋惜。 生4: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难过。 师:每一个人读了都很难过,请你告诉我们,你恨

文档评论(0)

huifutianxi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文安县汇中商贸有限公司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31026MA07M9AL3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