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孟子哲学一、孟子其人及其抱负.ppt

第三讲-孟子哲学一、孟子其人及其抱负.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孟子哲学一、孟子其人及其抱负基本特点: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见用于当世。【当时的时代特点是富国强兵,而孟子谈论性善王道仁政。】孟子的抱负:孟子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绍三王】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硃,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尽心下)【继道统】孟子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学孔子】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平治天下】二、孟子论性1、孟子与告子的争论:关于“性”范畴(人的本质)的规定(然=类、所以然=故、必然=理)(1)人之本质(然):“人之为人究竟是什么?”?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主????“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结论:人之性(人之所以为人)≠犬牛之性(犬牛之所以为犬牛),人≠犬牛。简言之: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与动物的不同。即,人≠兽。人类≠兽类。这话的意思就是:人是有道德的存在物,而别的一般禽兽则不是道德存在物。【人兽/人禽之别是先秦哲学讨论人的本质一个基本出发点】注意:白羽、白雪、白玉等等之“白”是物之抽象的一般,是概念抽象物,注重不同具体物之“共相/共性”;而“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等等之“性”,则恰恰在于突出此一类物(人)与彼一类物(犬牛等兽)之“异/不同”。告子不能作出这个区分,而孟子作出了:对于物的认识论眼光≠对于人的存在论眼光。(生之谓性的更高解释)(2)人何以能成其为人——人之为人的所以然(根据、故)?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杞柳是可能的东西,而桮棬则是现实的东西。可能当然≠现实。同样,人之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可能的根据,还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现实。所以:人性≠仁义(现实的伦理之善)。孟子:现实的桮棬只能依据于杞柳的内在可能性。譬如,桮棬的制成必须顺着杞柳树自身的纹理才行,而不能逆着杞柳的内在纹理。同样,作为人之为人的仁义(道德性=善),必须顺着人的内在本性,而不能逆着人的内在本性才能成就。结论:人作为道德(仁义)的人,有其内在的人性根据。也就是说:人是能够成为善的。(3)人为什么一定是有道德的存在物?——人之为人的必然之理)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正如水流具有多种可能性,可以往西流,可以往东流,但不一定必然向东或者必然向西;同样,人性具有丰富可能性,但不一定就是现实的伦理/道德之善,它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但依具体环境之影响。孟子:水之流性当然不分于东或者西,但是,水之为水,总是必然“水往低处流”(就下);同样,人之性可以有丰富性,但无论如何多样,人总是必然为善。人无所逃于为善,无所逃于道德。人只要为人,就总是善(道德)的。【孟子人必然为善的说法,在此表面上似乎仅仅是在论辩上机巧地胜过了告子,实质上,它蕴涵着一个更为本质的断定:就其本质而言,“人”必然善。】2、性善的含义及其证明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