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丹 新教材课文《上图书馆》怎么读,怎么教.docxVIP

詹丹 新教材课文《上图书馆》怎么读,怎么教.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詹丹|新教材课文《上图书馆》怎么读,怎么教

知识和情感新世界的曲折打开

——读王佐良的《上图书馆》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一上册,阅读选文虽以传统篇章为主,但也选进了个别新篇目,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即为一例。与之相关的单元各篇文章围绕着读书主题而组合,但不同于其他几篇以议论为主,王佐良的这篇,是记叙性散文。回忆了他年轻时求学阶段上不同图书馆的体验。全文题旨相对集中,题材也较单一,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至于稍加点染的数笔描写,也有尺幅千里之致,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这里提出几点分析,或有穿凿不当处,希望方家指正。

01跌宕起伏的叙述线索

《上图书馆》一文是作者以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及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为引言,主要叙述了他求学时代,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在4个图书馆的阅读体验。

首先是中学时代在武昌的文华图书科学校的“公书林”图书馆。在那里,他接触了许多英文小说,还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其次是大学时代,他所去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其中新建的第三阅览室,他和他的同学读了很多西方哲学、文学作品,“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再次是他研究生阶段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常去的包德林图书馆中的一间古籍阅览室。

最后是叙述他在英国留学时,常去的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就是马克思曾经常去的地方。

这样依次叙述他所前往的4个图书馆,又有什么跌宕起伏可言呢?

因为在这里,所叙述的图书馆变化,不仅是时间意义的发展,或者空间意义的转换,而且这里有作者所谓的他“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的生成。他不是停留在对图书馆的外观和内部藏书的简单书写上,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在那样特定的社会动荡的年代,一个知识青年的心路历程。主体的知识追求、个人的成长,是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在整体的线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进入“公书林”图书馆,仅仅是部分满足了作者对世界的好奇,到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获得知识的长足进步,让他充满了兴奋感,再到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圆形图书馆,知识世界越来越开阔,情绪越来越高昂,从而在收尾处,恰到好处引出了《哈姆雷特》的一段台词,对人类所在的场所,对人类、对人类的理性发出的激情洋溢的赞美: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就是说,其整体过程的叙述线索,那种知识渐开,情绪集聚,不是停留在水平面的,而是越来越上扬的。

但与此同时,在这整体的昂扬中,又有前后相继的两次波折。

第一次波折,是写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后,当他兴趣盎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时,现实世界却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发生了“七七事变”,国家遭受磨难,他进图书馆的乐趣也因此中断,这是从温情和宁静的读书氛围进入了一种不平静。

第二次波折,是从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阅读的不平静心情开始的。其时,国内正在大战,他家没有了音讯,而他忙于苦读、忐忑不安地准备论文,心情也是压抑的。只是在牛津的最后两个月里,北平解放,他论文也通过,在等待回国的日子里毫无心事地自由畅读,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情绪也就完成了从低谷到上扬的转折。

因为文章整体的线索是上扬的,所以即使其中有两次波折,但这两次波折恰恰顺应着整体的上扬。既然先写到了一次情绪的下跌,就必然要再一次止跌回扬,让其情绪最终回归到整体中。这样,两次波折形成了贯串始末的基调中的一种变奏,增添了读者的阅读乐趣。就此而论,其结构的线索安排在看似不经意的娓娓道来中,却有着理性思考而来的一种经营效果。

02阶段分明的选材特点

既然该文写的是上图书馆阅读的乐趣,那么写阅读得来的收获和乐趣是最自然不过的。不过,在不同学习阶段获得的阅读收获,使得其对阅读体验的回忆,在选材上有了斟酌取舍。这种取舍,形之于文字,固然是个人阅读经验的真实写照,又焉知不是对读者接受心理的一种揣摩?

把他在不同学习阶段去图书馆阅读书刊体验的直接书写梳理出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中学阶段在“公书林”图书馆:

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大学阶段在清华大学图书馆:

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

文档评论(0)

在羡智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共党员 ,世界记忆大师教练、导师,世界青少年记忆锦标赛选手训练导师,高级全脑潜能开发师 ,从事教育工作8年以上,累计培训学员数万人;致力于普及推广将快速记忆、思维导图等方法、工具熟练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文化学科。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