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在小学数学实验课的运用 论文.docx

智能技术在小学数学实验课的运用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智能技术在小学数学实验课的运用

摘要:教师将智能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成效,优化教学环节,助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智能技术,小学数学,实验课,运用

引言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大量的生活经验为支撑,然而许多学生又缺乏数学知识概念产生和运用的实践体验,所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改变这种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实验,引入智能技术,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实体学具、智能白板、计算机等物质和技术手段,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实验课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探究问题、归纳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从而获得数学结论,将活动经验与认知目标有效的紧密联系起来,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运用智能技术演示,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公式

在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过程中,直观体验得以强化,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理解与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本质含义是:长是几,一行就可以摆几个单位;宽是几,就可以摆几行,每行的单位数乘以行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如何才能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含义呢?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的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学生求面积的已知经验是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是测量面积大小的原始方法,也是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那么,学习面积计算就从用面积单位量这一原始方法开始,让学生经历合情猜想、动手操作、对比发现、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从而找到一种更为便捷的方法。所以,这节课学生经历了五次摆和量的实验过程,每一次摆和量都有其重要的价值。第一次量一量引导学生把“一排摆几个”、“摆几排”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建立联系,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内涵理解做好铺垫。第二次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联系,合情猜测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第三次量的过程中,在小方块不够用的情况下,发现只要摆一行和一列,就知道一共摆几个,进一步确立“一行”与“一列”摆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第四次通过摆同面积、不同长和宽的长方形,再一次验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第五次量一个大的长方形面积,学生直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用计算的方法求面积,再一次明确“长是几,沿着长就可以摆几个单位,宽是几,就可以摆几排”。最后我用课件动态演示整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计算求面积比用小方块量更为方便。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非常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从学习的原点出发,不知不觉地开始,不露痕迹地理解,水到渠成地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揭示出数学概念的本质,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不再那么抽象,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二、运用智能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自主验证或发现几何定理

俗话说:“我听到的,过眼云烟;我看到的,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从而牢固地掌握新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更多利用实物进行实验,但是实物教具演示,在一些情形中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往往使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现在通过使用智能技术——几何画板,学生可以不断地改变图形的形状,由电脑自动测量准确的数据,从而观察哪些属性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哪些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实验”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做数学”,而且可以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教授相关的定理和性质,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几何画板的一些操作方法,通过他们白己的实践操作,自主地发现了结论。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对于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常用的教法都是让学生用纸剪出几个三角形,或者用笔在纸上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测量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再通过计算,从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教师再进行讲解但是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学生往往得到的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这一错误的结论,并且由于每位学生只能测量少数几个三角形,他们对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一结论心存疑虑。而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一个三角形,再量出这个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由于在几何画板上画出的三角形是动态的,学生通过拖动各个顶点,可以让这个三角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