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速率测定的几种方法.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可分,对于光合作用的强弱,我们用光合速率来表示。光合速率测

定的方法多种多样的,经常用到的是单叶、器官、个体、群体的光合

速率比较测定。相对于群体、个体来说,单叶光合速率的测定对植物

体的破坏和干扰较少,因此成为当前农业应用研究中最为普遍的方法。

目前单叶光合速率的测定有半叶法、干物质积累测定法、CO2吸

收法、氧气释放法。

1.半叶法

是最早应用于光合速率测定的方法,19世纪由Sachs首先提出,

半叶法测定光合速率的优点是:不需复杂的仪器设备,简便易行,一

般科研单位均可应用。测定结果可反映叶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合作

用的情况,接近田间实际情况,与红外气体分析法所测的结果也基本

相同。缺点是:①破坏被测材料,不能连续测量:②测定时间长,环

境条件不易控制,不同时间的测定数据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没有严

格的可比性;③不能测出短时间光合速率的变化;④测定效率低、误

差较大。

沈允钢等(沈允钢等,1980)、李德耀等(李德耀等,1981)及

Nonoto和Saeki(1979)提出了改良半叶法。

之后,魏永胜等利用改良的半叶法对光合作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

析表明:改良半叶法直接测定的结果应该是真光合速率。[1]

2.干物质积累测定法

用干重法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是1883年Sachs首创的。70年代

初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采用烫伤叶柄基部韧皮部的方

法(称为改进的干重法),阻止光合产物运出,使测定结果更接近实际,

从而促进了干重法的应用和研究山。【2】

干重法测定植物光合速率优点:①不需昂贵的仪器,只要有烘箱

和天平,可随意在各种自然条件下测定;②是全部植株在一定时间间

隔内作物群体总工作性能的精确衡量,能很好地反映作物群体条件下

条件下所测结果很难相互比较(RoderiekH,1978:王天成,1988)。在

实际应用干重法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取得比较客观的结

果。即:1.切取样本的方法;2.环割与光合产物运输的关系;3.延长照光时

数对光合速率的抑制;4.样本单元和照光时数的确定等。.

2.CO2吸收法

2.1Ph比色法

是CO2吸收法中的一种。根据CO2溶于水中形成弱酸H2CO3从

而使PH值下降的原理,找出与气相CO2相平衡的NaHCO3稀溶液

的PH值与气相CO2浓度的函数关系,即可根据液体PH值查出CO2

浓度。国内曾推行过山东农业大学研制的光合作用田间速测装置和江

苏理化仪器厂生产的定型产品(GH-III型光合仪)(吴中民等,1986)。该

方法的缺点是:误差大,操作不便。

2002年刘世旺、徐艳霞、陶友保等利用比色法测定密闭光合容器

中碳酸氢钠溶液的Ph,通过密闭光合容器中碳酸氢钠溶液pH的变化推

算该容器中CO2浓度的变化,进而计算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3】

2.2红外气体分析法

红外气体分析法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4】

第一阶段为实验室阶段。50年代初开始应用,其配置相对简单,

只有叶室(或同化箱)及相应气路和气泵等配置,采取人工读数和计算,

如美国BACKMAN公司的红外CO2分析器、我国广东佛山分析仪器

厂生产的FQ系列CO2分析器等,后来又发展了小型的直流两用CO2

分析器,如北京分析仪器厂生产的GXH一305等。

第二阶段为商品化阶段。为了增加测定速度,能多点测定,CO2

分析器上配置了多路转换和相应的记录装置,以达到一机多点通道测

定,如日本生产的6通道和美国BAcKMAN一865型10通道组

文档评论(0)

180****0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