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晚期,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具有内隐性。大班幼儿能控制不愉快情绪,哭减少了。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如:摔倒。幼儿在幼儿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努力控制不哭,但家长接出幼儿园立即大哭。小班幼儿情绪外露第32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判断: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闹,就说明他情绪没问题。错误,大班幼儿情绪具有内隐性能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第33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第34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哭笑恐惧依恋第35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哭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啼哭会减少。第36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笑1自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第37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诱发性的笑A反射性的诱发笑B社会性的诱发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第38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恐惧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4预测性的恐惧第39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怕生第40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怕生第41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依恋1、定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第42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依恋第43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婴幼儿依恋的特点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抚慰孩子;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第44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婴幼儿依恋的发展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3个月前:喜欢看所有人的脸。第45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3-6个月:偏爱母亲,不反感他人。第46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6个月:依恋母亲,别人一抱就哭,害怕陌生人。◆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7个月后:依恋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老师。第47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依恋类型(性质)安全性依恋:母亲离开时苦恼,回来后平静,占70%。回避性依恋: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无依恋”,占20%反抗性依恋:母亲离开大哭大闹,回来后又拒绝亲近。“矛盾型依恋”,占10%第48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判断:幼儿与人形成依恋的性质是一样的。错误性质不同,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反抗性三种类型第49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第50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理智感:是由于是否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第51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岁后出现高级情感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第52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而引起的情感。幼儿3岁后出现道德感。站台前工作人员追打老人第53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在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他们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产生了鲜明的道德情感.第54页,共5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美感幼儿初期主要是对颜色鲜明

文档评论(0)

努力奋斗的小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