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的文章.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怀念父亲

父亲永远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周年了。

太过短暂的66年。斯人已去,世事恍惚,“人生长恨水常东”。翻飞的泪雨、不尽的悲痛、无限的哀思,并不能唤回哪怕是偶尔的回眸。三年了,也该写一篇祭奠的文字,聊做缅怀。

父亲祖籍山西定襄。何年何月走西口到大后套已不可考。祖父弟兄六个,排行老三。据父亲讲,祖父目不识丁,却能讲整本的《三国》、《水浒》。也许是因为疏于算计,祖父祖母一直在劳苦困顿中煎熬度日,属于“贫下中农”中的“贫下中农”。

家境如此,酷爱读书学业优异的父亲初中毕业后被迫返乡务农。不曾想,就此父亲竟与土地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不必说回乡务农的那段岁月,就是在父亲“农转非”做了教师,后来又到水利局当了干部,也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锄头。(文章阅读网:)

嗜于耕作吗?我想起码前半生不是。全家七口人,单凭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养家糊口,更不用说还要供五个孩子读书上学。就这样父亲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在工作和务农之间穿梭。有几年我家甚至种了几十亩田,竟比专事耕作的农民还要多些。

有一年,父亲忙完单位的工作,已是深夜。但家里的田急待灌溉,父亲连夜往村里赶。夜色如墨,路人绝迹。由于过度疲劳,父亲连人带车载倒在马路中间一米多深的坑洞里。许是上天怜恤,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从昏迷之中苏醒过来。等回到家中已是浑身泥土、满脸血污。母亲多次跟他说:“要不少种点,日子紧一紧也就过来了,万一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办”。父亲没有答应,因为他的肩上有一座山,必须他而且只有他能背得起来的山。

后来,随着我们兄妹逐渐长大,家境一天天好起来。我们家搬到了县城,父亲也就终于能够歇口气,放下了手中的锄头。但他对于土地的眷恋似乎并没有因经历过那么多不堪之辛劳而稍有淡薄,反而历久弥深。

去世的前一年,父亲从青岛回到包头,我驱车往家送他。父亲坐到副驾驶座上,一进后套,他就长时间望着窗外,望着一闪而过、不断变换的漫天遍野的向日葵、成片成片的玉米田,杨树、柳树,沟渠、排干,脸上竟洋溢起孩童般的幸福与满足。他对我说:“大大闻着这个地方的土都香”。我默然了。

去世的那一年,父亲又从青岛回到包头。我有意留他在包头多住几日,我和妻也能补偿补偿孝道。他也答应了,依父亲的秉性,即使为难也不轻易拒绝别人。没想到第二天妻给我打来电话,说父亲自己坐班车已回了老家。晚上,父亲给我来电话,像是做了错事,跟我解释道:“你们那地方太热了,还是老家好,反正你们不久也就回来了”。

没几天,我就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再见到他时,已是阴阳两隔!

我常常想,如此急于回家,难道是父亲料到了冥冥之中的安排,所以落叶归根,趋奔向那一方生他养他的黄天厚土?“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但这不适合他,即使化作一粒尘埃,他也要飞回故土,土地是他的根,土地是他的魂。

在所有人眼里,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

当了教师后,为了奉行“给人一碗水,自己一桶水”的教育格言,父亲开始自修成人函授大学。这对没有家庭负担、潜心攻读的众多学子也绝非易事。

从此,夜夜黄卷青灯。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母亲把瓜子、糖果、鞭炮分成五堆,小的先挑,然后兄妹五个口袋鼓鼓的出去呼朋引伴,而父亲又开始伏案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农村里出一个大学生,实属凤毛麟角。

知识涵养了父亲。在周围人看来,父亲永远是那么“温良恭俭让”,没有与人红过脸,更不用说挥拳相向。每年单位分一些煤、粮油之类的福利,父亲从来不争不抢,所以分到手的永远是最小、最差的。为此,落了母亲不少埋怨。他只是淡淡地说:“其实都差不多”。

而对于公家的财物,父亲要求自己和家人则近于苛刻。那年,父亲管理着一个偌大的库房。里面有粮食、机具、水泥和各种零件物什,都是水利部门施工后遗留下的,没有明确的数目,拿点、用点根本没人管。但不论是谁,父亲绝不准动那个库房里的一针一线。亲戚们都怪父亲胆太小,父亲就是一句:“那是人家公家的,又不是咱自家的”。实际上,等他交出库时,粮食霉掉了,水泥过期了,连单位的领导都不相信,库房里的东西还有这么多。

“吃亏是福”是父亲一生恪守的处世之道。“老好人”是同事、亲戚、乡邻对他的共同评价。后来的几十年里,父亲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无论走到哪个村、哪个单位,无论老少,都尊称父亲为王老师,大概不单单是因为他曾为人师的缘故吧。

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是父亲自认为此生最大的成功。

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村里同年龄的孩子,大部分初中毕业最多高中毕业就辍学务农了。对于一般的普通农民家庭,与其考不上一个可以端“铁饭碗”的学校,不如早点学点谋生技术或下地干活,尽早成家立业。而我们家的孩子,用母亲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恋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