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成语故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以忘忧成语故事

乐以忘忧

【拼音】lèyǐwàngyō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同学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典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

【释义】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废寝忘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四周〕。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同学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成语】:废寝忘食【拼音】:fèiqǐnwàngshí【解释】:废:停止。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故事】:“废寝忘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四周〕。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同学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

’这样的话呢?〞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关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假设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扩展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养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同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把持,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展到平民。

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参照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孔子

司马昭宴请刘禅,有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

文档评论(0)

150****51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