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旋鼓舞.pptxVIP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旋鼓舞.ppt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山旋鼓舞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CONTENTS01.概述03.仪式过程02.历史渊源04.表演形式

01概述

鼓舞(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古老的羌族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乐、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分布在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舞乐为载体,在祭祀中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武山旋鼓舞表演活动于春末夏初举行,表演者在舞动中旋转是武山旋鼓舞的主要特征,其动作刚健、节奏铿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02历史渊源

武山旋鼓舞的起源没有明确记载,很难确定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传承人也仅记得自己的祖辈就在这样跳。《武山县志》对武山旋鼓舞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清代,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先生在《汾阴扇鼓傩戏的形成时代与文化蕴蓄》文中考证:扇鼓由周朝的大鼗、汉魏鼙(或作鞞)鼓而来。

logo关于“武山旋鼓舞”活动本身和起源,当地民众中有几种不同传说。一为牧羊人发明说:远古时期在武山一带生活着羌民族,以牧羊为主。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饱受恶狼叼羊之害,机智的小牧童在高山上点燃火堆,用火烤弯树枝成扇形,将羊皮蒙于其上,再烤干,围着火堆用树枝敲打,此时,咣咣之声响彻云霄,恶狼都被吓跑了,羊群就渐渐壮大起来。民间从每年农历四月就开始了“旋”鼓,至五月端阳节为高潮。

二为祭祀起源说,有学者考证认为,古人称天为旋或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鼓面上常绘有太极图,传说伏羲是人面蛇身,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时鼓手的行走路线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甩莽头”的彩色发辫是人首蛇身扮相,敲鼓娱神,取悦神意,祈求保佑。

三为军事起源说,历史上生活在甘、青一带的羌民族在迁徒和走向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饱受无数次的战乱之苦,人们用鼓声传递军情信号,以防外敌。

在演变过程中,武山旋鼓舞可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类。北部川区旋鼓舞的特点是先“撺神”,由“司公子”跳大神,然后鼓手们组队形围火堆而旋”;南部山区旋鼓舞的特点是在旷野山地“旋”,沿着崎岖山道,蛇行蜿蜒,鼓声回旋。

03仪式过程

传统的武山旋鼓舞表演一般在端午节前的一个月便开始进行,到五月初五端午节达到高潮。端午节那天,首先要进行“迎鼓”仪式;其次是“请幡”。旋鼓舞表演一般持续一天,傍晚时,人们进行“点高山”仪式。届时,人们会把端午节前全村人准备好的柴草垒高,观看完旋鼓的观众们围在“高山”周围,由“鼓头”反穿皮袄扮成羊倌的模样,带领鼓手烧香许愿,祭奠山神,辟邪驱魅。之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高山”,鼓手们围着火堆再次跳起旋鼓舞,人们可以往火堆里投放象征五谷丰登的“高山馍”,直到“高山”燃尽,整个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全部封鼓,羊皮鼓再不许乱敲,收藏好一直等到来年春末才能开鼓。仪式

在武山地区,打旋鼓的服装并没有明确统一。以代沟村为例,旋鼓表演者的表演服装共有夏冬两套。在夏季打旋鼓的村民身穿白色的坎肩,并在腰间带有形似古代护甲的黑色宽腰带,并在腰带上绣有不同的图案,寄托不同的美好意愿。有的表演者还会头戴形似喜鹊窝的帽子,以此来辟邪。在冬季打旋鼓的表演者,身着白色绒毛虎皮花边的外套,下身除了长裤以外还穿有虎皮围裙,头戴定制的长款假发,整身服装较为复古。服饰特征

04表演形式

表演道具武山旋鼓舞表演中所使用的主要道具为旋鼓,其形似芭蕉扇,总体长度78厘米,重约4斤。其中,旋鼓的鼓面是由羊皮制成,厚度为一毫米。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用水浸泡,再把浸泡过的羊皮削薄并去掉皮毛,最后用顶针将处理过的羊皮固定在扇形的钢圈之上,并在鼓面上绘制太极八卦图,制成了旋鼓的鼓面。鼓槌也是武山旋鼓舞表演不可缺少的道具,武山旋鼓的鼓槌一般长度为50厘米,槌身是由铁丝与竹子捆绑制作而成,其直径大约是1.5厘米,同时在鼓槌上还系有三节由毛线和鬃毛制成的装饰物,把鼓槌共分成了四节,象征一年的四季,鼓槌的尾端还系有30到40厘米的彩带。

表演形式武山旋鼓舞队组成人员为几十至几百人不等,其中旋鼓手动作技巧性较强,步履腾挪要求高,一般由青壮年男子充任。武山旋鼓舞以行进、旋步为基本步伐,舞者左手举扇形的羊皮鼓,右手拿着由羊皮荆条编织的鼓槌,边跑边鼓、边鼓边舞,并在鼓头的指挥下进行套路变换,每变换一个套路,都由领队的“鼓头”用鼓声提示,不同的套路对应不同的步伐与鼓点节奏。武山旋鼓舞常用的套路有“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烟雾缠山”“十字填梅花”“八门套九星”“齐王乱点兵”“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蛇蜕皮”“旋蜗牛”“旋八字”“九连环”等。

武山旋鼓舞的击鼓动作有原地击、跑跳击、跑步击、吸腿击、蹉步击、下蹲击、翻身击、半蹲击、虎跳击、箭步击、互击11种,其中以跑跳击、吸腿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青柠职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从业10年,专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